昆仑纪行:文化浸润多彩牧场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调研
“像石榴籽一样拥抱,迎接美好前程。”5月9日下午,伴随着一曲欢快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演员和一牧场职工群众纷纷跑到舞台下面,大家不分民族、不分你我,欢乐地唱起来、跳起来,共同歌唱美好生活,共同祝福伟大祖国。这是兵团第十四师一牧场党委和策勒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共同主办的一场主题为“赞颂辉煌成就、兵地同心共筑”的文艺汇演。通过这场演出,我们不仅看到牧场职工对文化活动的热情,更感受到牧场文化在不断传承中日趋繁荣。
坚持“文化塑场”
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的重量,一个国家的分量,一个社会的体量。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民族的独立和振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人民的幸福和安康,都离不开文化的力量支撑。一牧场虽地处偏远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南的昆仑山下,远离繁华热闹的都市,但他们始终不忘增强民族文化的亲和力和兵团文化的凝聚力,吸引着各类人才献身伟大的兵团事业。在这里,各个地域文化的汇集,各个民族文化的交融,酝酿着独具特色的文化理念,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打造出一张张文化名片,牧场文化越做越强。
近年来,一牧场结合中心工作和岗位特点,因势利导,开展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文化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让全体职工共享文化成果,各项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已成为农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助推器”,构成了五彩缤纷的文化风景线。举办的主题征文、演讲等活动,充分展示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开展的篮球赛、拔河赛、广场文化周等原汁原味文娱活动,形成了处处有看头、时时有精彩的文化风景线,把牧场文化展现得多姿多彩。在刚刚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爱国歌曲大合唱比赛中,牧场职工纷纷登台,各显身手,表达了对祖国强大、家乡富强的赞美,展现了职工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成为一次文化大检阅的盛会。为方便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牧场修建的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室、放映室、图书室、陈列馆等都免费对外开放,远近闻名,成为邻近村各族职工和农牧民享受日常休闲娱乐生活的主阵地;150人的威风锣鼓队和100人的秧歌队每年都赴策勒县巡回表演,打响了品牌;兵地共建“百姓大舞台”、兵地篮球友谊赛、兵地文艺汇演……“唱唱跳跳间,联络的是感情,密切的是情谊。”一牧场宣传干事桑春说。近70年来,中华文化之风在一牧场传承不断,中华文化之音在一牧场传唱不绝。
提起如今的文化生活,一牧场维吾尔族退休副政委麦麦提·吐朗有着无限感慨。过去在风雨无常的高海拔地区放牧,文化活动,就像昆仑山上的白云一样遥远。如今,一牧场的牧工都住上了楼房,用上了电视,每天在文化广场参加文化活动,日子过得比过去畅快多了。5月9日,一连职工阿卜都喀伊木·麦提努日听说场部有演出,就已早早来到现场。演出快结束时,他加入了跳麦西来甫舞(注:一种维吾尔族民族舞)的队伍,用欢快的身姿表达牧工们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赞美,对党的惠民政策的感恩。
同时,每逢春节、端午、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一牧场都要精心举办民俗表演、技能比赛、美食鉴赏、体育赛事、文化教育等各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决不可忽视文化的力量。建场以来,‘文化塑场’这一理念,我们一直都在坚持,大力培育先进文化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发挥兵团文化的引领作用,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让文化把各族群众的心连在一起。”一牧场副政委魏娜告诉我们说。
兵地文艺演出合照 摄影:记者 韩辰
传承红色文化
一牧场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偏远的团场,平均海拔3000多米,自然条件没有其他团场那么好,但是兵团战士们的坚强意志却如同昆仑山一般高昂。建场之初,这支源自三五九旅的英雄部队,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在边疆落地生花。1958年12月,一牧场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周恩来总理亲笔签批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时至今日,在一牧场这片热土上,“团结奋进、求真务实、科学发展、和谐平安”的牧场精神,始终激励着各族职工群众创造着多姿多彩的牧场生活,形成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一牧场效应。
在参观一牧场场史展览中,手握钢枪放牧的战士、军民鱼水情互动、连队大生产劳动……透过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当年一牧场的革命精神仿佛向我们涌来。在参观街道时,史治钢场长告诉我们,要把文化渗透到街道、住宅小区、广场的每一个细节,不断丰富牧场文化内涵,塑造牧场的视觉形象。现在我们正在把牧场所有的街道重新命名,改为带有红色文化寓意的名字,让后人永不忘昆仑山下当年的红色风采。目前职工家属区已经完成了红色命名工作。一牧场开展的“广场舞”、“红歌大赛”、“民族团结演讲比赛”、“万山之祖雪域文化艺术节”、兵地团结文艺演出,学校组织的“饱渗墨香、书写经典”规范汉字书写比赛活动,一张张文化名片汇聚成红色的潮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疆史、兵团史、民族发展史纷纷融入汇聚,让干部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文化的洗礼。
一牧场以评先树优为抓手,树典型、立标兵,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引导职工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提升,以达到提振职工精气神、传递社会正能量的目的,为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增添了不竭的精神动力。每年三月公民道德建设月、五月民族团结教育月,一牧场党委都要表彰各类先进人物,集中展示职工的主人翁精神风貌和主力军时代风采,在组织开展系列评先创优活动的同时,牧场还编发各类先进人物故事汇编,已先后出版了《昆仑山那个牧场》和《喜喜连长张永进》,制作专题片,开设专栏巡回展播,在报刊网络广为宣传。在人人学先进、人人赶先进、人人争先进、人人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中,一牧场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先进模范人物,这其中就有荣获“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称号的达芳,荣获“全国最美家庭”图妮、陈志文家庭,荣获“全国第五届道德模范提名奖”的张永进,更有无数个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演绎着平凡且感动故事的无名英雄。他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故事传达着民族一家亲的深厚传统,传承着一牧场的红色基因。
威风锣鼓队草原表演 (一牧场供图)
发展绿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