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祖国献石油
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大庆石油会战走来,以“人拉肩扛运钻机,破冰取水保开钻”的忘我拼搏精神,打出大庆第一口生产油井;
有这样一支队伍,用“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钢铁意志,铭记在几代人心中;
有这样一支队伍,建队66年,累计钻井2200多口,进尺300余万米,相当于钻透了320座珠穆朗玛峰……
这就是“铁人”王进喜带过的队伍,被誉为“钢铁钻井队”的1205钻井队。
钢铁1205钻井队
铁人精神铸队魂
春风徐徐,阳光明媚。劳动节刚过,我们就踏上了寻访劳动者的旅途。
驱车40多分钟,我们到达了大庆油田的井队工地上,映入眼帘便是高耸的钻塔,钻机发出有节奏的轰鸣,鲜艳的红旗在塔尖迎风飘扬,“大庆钢铁1205钻井队”的队牌格外耀眼。
刚一到工地,队长刘德伟就热情地带我们走进了1205钻井队的“家”——队史室。搞石油钻井这一行,五六天打完一口井就搬走是家常便饭。但无论1205钻井队搬到哪里,在临时的“家”里,永远有一个空间留给队史室。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珍藏着这支队伍获得的所有“荣誉”——从1958年第一块奖牌“卫星钻井队”,到新世纪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青年文明号十年成就奖”……细细数来有300多件。说起“革命史”,“80后”刘德伟如数家珍。
“铁人精神是1205钻井队的传家之宝和建队之魂。”刘德伟说。建队半个多世纪,队长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每一任队长的职责从未因时间长河而阻断——“让铁人精神代代相传,让铁人红旗高高飘扬”,用铁人精神建队育人。
多年来,1205钻井队坚持用战天斗地的英雄事迹教育职工,用铁人拼搏精神激励职工,使每名干部职工做到生产环境改善了,克服困难的劲头不丢;装备技术改变了,顽强拼搏的作风不变;生活水平提高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忘。1205队的辉煌历史,已经融入到钻井队每名员工的血脉中,激励着队员们时时处处学铁人、做铁人。
北风当电扇 大雪当炒面
钻井是石油行业最苦最累的工种,作业三班倒,虽然老一代铁人创业时期的艰苦环境已经不复存在,钻井队员们不用再像铁人王进喜那样冒着严寒跳到水泥池里,但野外作业带来的考验依然严酷。夏天,队员们要忍受炎热和蚊虫的骚扰,常常被叮咬得“体无完肤”。冬天,队员们则要顶着零下30℃的风雪,一干就是八九个小时。有时候,队员们脱下厚厚的工作裤,裤子会冻得硬梆梆的立在地上。
石油工人工作场景
队长刘德伟回想起刚刚进队时,在一次井台大拆搬过程中,天降大雨。井场、驻地泥泞不堪,所有车辆都得由拖拉机拖着才能行进。在泥泞的井场上,队友们拖着几十斤甚至上百斤重的绳套,冒着大雨爬上爬下挂拖车,吊设备。从早干到晚,小伙子们个个浑身湿透,却没有一人叫苦喊累。“这都不算什么,1205队个个都是铁铮铮的汉子,能工作生活在这样的团队,再苦再累也值得!”
大庆油田第三代铁人李新民也来自1205钻井队。2006年2月,李新民带着钻井队踏上海外拓荒之路。来到被称为“世界火炉”的苏丹。苏丹高温炎热、政局动荡,加上地质情况不熟、设备又出现问题,第一口井打得特别艰难。但他们不畏难、不服输,不断地总结经验,,抓住契机,打成了第一口水平井,在世界同行面前一举叫响铁人队的品牌。他们接连又打了多口水平井,创造23项钻井纪录,两次获得该国政府最高荣誉奖杯,让铁人队伍的旗帜高高飘扬在非洲大地。
2010年10月,李新民又踏上了硝烟还未散尽的伊拉克。在机场,他和队友要穿上10多公斤重的防弹背心,戴上七八公斤重的钢盔,在拿着冲锋枪的安保人员的护送下,坐上防弹汽车,赶往驻地。哈法亚油田由于多年战乱,没有可参考的地质资料,没有可借鉴的钻井经验,没有会打井的当地雇员,就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他带领大家靠过硬的本领、顽强的作风,仅用47天就完成了一口3100多米的定向井,一举打出了“大庆速度”“大庆水平”,创出哈法亚油田的最高纪录。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撸起袖子加油干,苦干实干不是说说而已,要让铁人精神在我的身上有所体现,与大家一起将铁人精神的大旗抗下去。”井架工葛依凡坚定的说。
“迎风斗雪的钻塔意志,攻坚啃硬的钻头作风,撼天动地的转盘力量,忠诚担当的铁人品格。”这是1205钻井队的钢铁誓言,05人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们的承诺。
钢铁誓言
融入一块铁 锻出特种钢
有人问铁人究竟是“什么特殊材料制成的”?
答案在一座又一座拨地而起的井架中;
答案在“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的号子声中;
答案在一次次“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超越中;
答案更在铁人精神、大庆精神的血脉中……
进入新世纪,随着油田开发难度的不断加大,各种特殊工艺井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对钻井队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