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采访札记(2)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德令哈的两天时间里,我们与海西州发改委、州工信局,以及当地企业代表座谈交流,并参观了德令哈火车站、中盐青海昆仑碱业有限公司,深入了解了青藏铁路助推地方企业发展的情况。
2019年5月11日,中央媒体记者团与海西州发改委、工信局座谈。 记者 蒲韬/摄
“没有青藏铁路,就不会有我们企业今天的发展成就。”中盐青海昆仑碱业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刘丽对记者说。该企业投资28.8亿元,于2009年开始破土动工建设,依托青藏铁路,2017年纯碱生产能力已达138.1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
在昆仑碱业公司里,工人们正有序地将货物搬运上火车。 记者 蒲韬/摄
在德令哈市,“火车开到工厂里”的画面并不少见。青藏铁路为当地8家企业开通了专用线,极大地便利了这里富饶的矿产资源的运输。这是青藏铁路发挥辐射作用、支撑沿线企业快速发展的鲜明缩影。目前,青藏集团公司已建成西宁甘河工业园区、柴达尔、察尔汗等18个经营基地和战略装车点,工业盐、钾肥、纯碱、煤炭、铝锭、铁矿粉及地方特色产品的整列装车、整列发车、路企直通和快捷货运班列优势已日益突显。
盐湖上的“红船”
接下来的3天时间里,我们以格尔木市为落脚地,先后乘车去到了南山口车站、西宁供电段、达布逊工区、格尔木车站等地采访调研。虽然每天都要经历长时间的路途颠簸,可在与铁路职工一次次的深入交流,聆听他们讲述那些艰苦创业的故事后,我们在老、中、青三代铁路职工中看到了青藏线精神的传承。
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南部的察尔汗盐湖地域广阔,长约33公里,正好是1万丈,因此而得名“万丈盐桥”。这里海拔2800米,气候常年干燥寒冷,四季盐碱风肆虐,方圆数十公里寸草不生,极目望去地面犹如下了一层厚厚的白雪,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被称为“生命的禁区”。
格尔木工务段达布逊线路工区就坐落在这片白色海洋中心,负责管辖着“万丈盐桥”上的铁路线路设备。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达布逊线路工区管内沙害、水害和盐渍土路基病害并存,特殊的盐湖路基溶洞和盐碱风不停地侵蚀,维护相同长度的线路设备,工区职工所付出的努力和工作量是其他地区的数倍。艰苦的环境孕育了伟大的精神。达布逊线路工区成为了老青藏线“吃苦、创业、团结、奉献”精神的发源地,被称为盐湖上的“红船”。
一代代达布逊人成为了青藏铁路上的一面面高高飘扬的旗帜。达布逊线路工区于1990年5月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994年被全总授予模范“职工小家”,2007年1月被全国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授予“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2007年4月被共青团中央、原铁道部授予“青年文明号”,2008年4月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铁路工人先锋号”等殊荣。
西宁供电段格尔木大修车间的“除盐工”正在清理铁路牵引供电接触网设备上的盐污。 记者 蒲韬/摄
青藏铁路从察尔汗盐湖坚硬的盐盖上穿行而过,宛如一条钢铁彩虹。然而,由于空气中的盐分含量高,遇到雨雪天气,铁路牵引供电接触网设备上就会形成盐污,当盐污附着到接触网的绝缘设备上时,就容易引起绝缘设备导电,造成线路跳闸,甚至导致大面积停电,诱发行车安全事故。这一盐污区全长99公里,特殊的地理、地质和气候环境,使青藏集团公司西宁供电段格尔木大修车间的职工们多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除盐”。这群特殊的接触网工,穿梭在青藏铁路沿线,抗风沙、战雨雪,在高空作业维护线路,保障了青藏铁路的安全畅通,他们被形象地称为青藏线上的“蜘蛛侠”。虽然任务量重,但除盐师傅们不畏艰辛,守护着“钢铁彩虹”的安全运输。
天路送餐人
行程第9天,我们在全程弥散式供氧的高原列车里一夜好眠,完全没意识到火车已翻过了海拔达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来到了西藏自治区的那曲市。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便是那曲的5月飞雪。高寒干燥的气候,对于我们来说尚可适应,可严重的高原反应,让我们无所适从。“对于很多工作者来说,能待在这里,就是一种奉献。”对这句话,我们有了切身的体会。
记者在青藏铁路那曲行车公寓内吸氧工作。 青藏铁路公司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