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采访札记(3)
在平均海拔达4500米的那曲市,有一个青藏铁路全路海拔最高的行车公寓——那曲公寓,担负着为进出西藏的列车司机及乘检送饭的任务。在这个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一半的地方,连平时走路快了都会喘,可天路送餐员无时无刻不在和时间赛跑。他们不分白天黑夜,无惧风雪严寒,每天在公寓和车站之间往返30多趟,确保按时把饭送到列车司机和乘检的手里,1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送餐员工作的身影,就是那曲车站最美的风景线。
那曲公寓送餐员丹增卓嘎为火车司机送餐。 记者 蒲韬/摄
色玛村的巨变
行程的最后阶段,我们到了青藏线的终点站——拉萨市。通过与西藏自治区发改委座谈,参观拉萨车站、与车站职工交谈,采访拉萨西货场职工、货主、居民,我们对青藏铁路作为“经济线、团结线、幸福线”这三方面的意义,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5月16日,中央媒体记者团采访西藏自治区发改委。 青藏铁路公司供图
位于拉萨西货场旁边的色玛村,有800多户人家。以前,全村靠种田、放牧为主,吃饭、养老、子女上学都成了家家难解的社会问题,当时全村靠政府援助的低保户家庭就有19户。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后,色玛村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建立了西藏最大的铁路货物运输场地,色玛村群众的生活从务农变成了经商,村民的生活从此翻开了新篇章。
2006年11月拉萨西货场开通运营,色玛村也同时成立了振通物流公司。拉萨西货场为这个村办企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13年来,振通物流公司飞速发展,村民的人均收入当初只有2000千元,到2018年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2015年,色玛村低保家庭全部脱贫,家家过上了比较宽余的生活。
拉萨西货场面积从2006年的32平方米,扩建到如今的60多万平方米;货物发送量由2006年的31.1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575.5万吨。 记者 蒲韬/摄
像色玛村一样靠铁路改变贫困的,还有加绒村、加错村、柳梧村等等。青藏铁路通车13年来,已成为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让越来越多的各族人民群众享受到铁路带来的美好生活。
如今,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藏铁路扮演的角色更加多元,它不仅是西藏交通的大动脉,更成为西藏老百姓的幸福线。
青藏铁路建设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5月18日,我们从拉萨出发,乘火车来到了我国西南边陲城市,海拔达3800多米的日喀则。这天的采访调研,让我们了解到了青藏铁路的延长线——拉日铁路的建成意义。
5月18日,记者登上了“唐竺古道号”日喀则品牌列车。 记者 蒲韬/摄
2014年8月15日,拉日铁路正式通车运营,延伸了雪域高原的“天路”,彻底改变了西藏西南部地区单一依靠公路运输的局面,时间也由公路运输的6个小时缩短为铁路运输的2小时47分钟,大大加速了两地居民的流动,有力地促进了两地的“同城化”和“一体化”。
自2014年8月15日开通运营以来,日喀则站客流每年增长18%以上。截至目前,旅客发送完成269万人次;到达230万人次。 记者 蒲韬/摄
拉日铁路的开通运营,为日喀则当地群众增加了300多个就业岗位,铁路附近村民在车站做起了保洁、保安、装卸及护路工作,每人月收入3000多元。随着日喀则西站到达货物量的不断增大,车站附近坚孜村和白久轮布村组建了40辆汽车的货物运输队,祖祖辈辈依靠农牧业为生的村民开始做起了运输生意。
拉日铁路,实现了日喀则各族人民盼望已久的“铁路梦”,成为了青藏铁路建设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15天的时光虽然短暂,但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总是尽可能多地去和遇到的每一个人深入交谈,尽可能多地拿起相机记录下每一个动人的瞬间。我们所看到的曾在和正在青藏铁路上挥洒汗水的劳动者们,,都像是那高原上最温柔的阳光,那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深深刻印在了我们的脑海。未来,我们要坚持把自己的创作扎根在最深厚的土壤里,汲取最肥沃的养分,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