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时代背后,是2亿被落下的老年人
前几天,书单君在抖音上刷到一条消息,让我本来飞快滑动的手指突然停了下来,认真把这条短视频足足看了三遍。
视频里面,安徽宿州一个58岁的老人,在火车站的人群里,突然下跪,重重地磕头大哭起来。
他在上海做绿化工作,想买张火车票回家,结果被工作人员告知,要在网上买才行。
这已经是他第六次听到这句话了。
前五次来火车站,老人在售票窗口排长长的队,等到他的时候,票总是卖完了,工作人员建议他去网上买,又快又方便,还不用排队。
但他真的不知道在网上怎么买。
于是,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到了这次,老人实在着急不过,当场崩溃,坐在地上说:网上俺不会。
有网友在下面评论:
“不就是张火车票,至于下跪吗?网上买挺方便的啊,学学就会了。”
这简直就是一个互联网版的“何不食肉糜”。
对我们这些工作生活,都依靠互联网的年轻人来说,网络当然使生活便捷了许多。从前需要排队的事情,如今只要在手机上点几下,就完事儿了。
可是对于那些只能排队的老人来说呢?
他们排了一辈子的队,到了晚年,你告诉他,排队不管用了,你得学点儿新东西才行。
可是有些老人,已经没有了学习的能力和精力,你让他们怎么办?
人们总是说,“科技服务于人,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方便。”
在书单君看来,在如今的世界里,这句话应该变成:
科技服务于(年轻)人,是为了让(年轻)人们的生活更方便(,以牺牲老人们的生活为代价)。
年纪大了,有时候都不被划进“人”的范畴之中了。多么可悲。
这样类似的新闻,最近真的层出不穷。
前段时间,在哈尔滨的一辆公交车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因为没有手机,无法扫健康码,被司机拒载。
老人迟迟不愿意下车,还被乘客斥责“为老不尊”,直到民警赶来,才把这位不知所措的老人带走。
疫情期间,就有很多老年人因为不会用健康码,连乘坐公共交通都很困难。
对于习惯扫码的年轻人来说,这件事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不就是点开支付宝里的健康码吗?
可是,很多老年人在第一步就困住了。他们不是不会用健康码,而是连学习用健康码的机会都没有。
据统计,中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在60%左右。而据今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有四分之三的老年人,没有接触过互联网,这个人数大概有2亿人。
在我们年轻人的眼中,手机、互联网,这不是生活必须品吗?没这个怎么过日子。
出门哪怕忘带钥匙,都不会忘带手机。没了手机,仿佛跟世界切断了联系似的。
没错,在今天,这2亿人,就是被世界切断了联系的“数字难民”。
而无处不在的健康码、网上排队,就像一个放大镜,把这些数字难民的窘境暴露得一览无遗。
其实,书单君认为,这反倒是一件好事。因为被公众看见,至少是改变的开始。
在没有被讨论之前,老年人踉踉跄跄追着时代跑的窘境,其实早就存在已久了。
其中最大的难处,要属网络支付。
前几天,豆瓣上有一个呼吁大家出门带现金的帖子非常火:
一位博主买水果时,摊主奶奶问她有没有现金。因为如果扫码支付的话,钱就都到儿子的账户上去了。
从说话的语气来看,这些钱她儿子也不会花在她身上,但她却还要一边摆摊,一边照看孙子。
这样的事情,书单君以前也遇到过。我上大学的时候,移动支付刚刚开始普及,大学生是最先一批抛弃现金的人。而第二批人,必定是大学门口摆摊的大爷。
有一次,我去校门口买西瓜,看到大爷在摊位旁摆了片破纸壳,上面贴着张黑白打印收款码的A4纸。只要一扫,轻松到账。
我打趣地对大爷说:“您挺新潮的啊,这么快就跟紧时代步伐了。”
没想到他无奈地说:
“这是我孙子帮我弄的,他就在这里头读大学。现在钱打到他手机里,他隔一个星期取出来给我一次。钱明显比以前收现金时少多了,但我又不知道到底收了多少,只能随他去了。”
在我们年轻人看来方便生活的扫码支付,居然成了一些人眼中用来啃老的手段。
这种做法,着实让人心酸。
除了做生意的摊主,更多老年人在扫码时代遇到的普遍问题,是不敢或者不会扫码付钱。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老人觉得把钱放在手机里不安全,看不见摸不着。或者担心自己不小心点错键盘,会给多了。
更多的老人,则是根本不会扫码。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年轻人,觉得点几下屏幕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老年人不一样,在他们尚且年轻,生活模式逐步成型的年纪时,压根就没有互联网这种东西,他们用前半生积攒下来的生存经验,到了如今,已经完全不管用了。
在互联网面前,他们就像是缺失了学习能力的婴儿,茫然无措。
我想,若是等到我们这些人老了,人工智能时代或交互时代突然到来,我们的状况比起当下的老人,也好不到哪里去。
但是,没有人是甘心被时代抛弃的。
老人们也做出过很多追赶科技进步的努力,可有时候,他们是真的脚步不够快,心有余而力不足。
书单君的外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我听妈妈说,外公年轻时是家中铁铁的“老大”,说一不二,不怒自威。
如今他年纪大了,人在上海,常常跟不上儿孙们的话题,总感觉比以往矮了半截似的。因此,他会偷偷用功,总想要学会点儿新东西。
以前上大学时,书单君每次去外公家里,他最春风得意的时刻,就是我准备出门时。
外公会从衣柜深处的皮大衣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几张地铁充值卡,递给我说:你挑一张,随便用!
那是他好不容易学会的法宝——拿着几张百元大钞,,去地铁站的服务台充值一张卡,然后藏在家里,等着后辈来时,拿出来给我们用,以尽地主之谊,展示自己是多么的“有用”。
去外公家是不需要买地铁卡的。这是我们家保持多年的共识与默契。
然而,近年来,手机扫码进站越来越普及,外公浑然不知,依然坚持让我们用他的地铁卡。
去年过年时,我对外公说:太麻烦了,别给我卡,我怕弄掉了。我直接手机扫码就行了。
外公的神情瞬间尴尬了起来。妈妈连忙替外公接过,塞到我手里说:让你拿着就拿着。
第二天,外公偷偷问我,手机扫码支付要怎么操作,可以帮我扫吗?
我知道,外公一直在努力地学习用手机,可他已是耄耋之年,学起来非常缓慢,就算有人反复教,依然经常记不住。
我想,等到哪一天,地铁卡完全被手机扫码给取代的时候,外公大概要再一次“失业”了。
外公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一直是家中的传奇。可是,面对当下的新科技,他却像个不折不扣的“白痴”。
我们总说,科技进步是为了让人的生活更方便,更快捷。但这只是针对于熟悉这套语境的年轻人而言。
你若是去问问家中老人,他丝毫不觉得现在,比他年轻时的生活方便了很多。
因为,他们是为了让年轻人更方便,而被牺牲掉的那群人。
而一个社会的进步,是从对少数群体的关注开始的。
老年人,就是“少数群体”中最多数的一群。
在各种关注老人生活不便的新闻报出以后,一些改变终于渐渐跟了上来。
无锡火车站,是第一个给出无健康码通道的,专为没有手机、不会操作的人群设置。当时,这则新闻引来网友们一片叫好。
书单君最近也能在北京的某些商场门口,看到一扇玻璃门上贴着“无健康宝通道”。
但是通常,那些门都是紧闭着的。
因为没多少人去用,那里既不开门,也没有配备工作人员。最终,也不知是贴给谁看的。
为方便老人而出台的政策,自然是应该拍手叫好的,但政策毕竟是死的,它最多也只能作为一种引导,无法切实改变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
真正能改变现状的,还是每个人从本身出发,去看见老年群体,去关心老人的感受,对他们多一点理解和耐心。
过年时,书单君看到过一个新闻。杭州的一个姑娘,为了教会外婆使用微信,手绘了一份“微信使用说明书”。
大字体加上容易看懂的简笔画,即使家里没有别人,外婆也可以自己对照着说明书,摸索着上网。
有时候我想,老人们学习怎么摆弄手机,除了日常生活需要以外,会不会也是找到一个借口,能和晚辈们有点儿共同话题,多聊两句,试图夺回一些我们从他们身上,转移到手机上的注意力呢?
今天是重阳节。
在一年一度的老人节里,希望我们能真正把注意力分一点给家中的老人。至于要怎么做?
我想,就从认认真真地教他们玩手机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