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寻找上帝公式的爱因斯坦,在突破性地提出相对论之后,欣喜而又谦卑地感慨,宇宙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竟然是可被理解的。任何一个词或思想,当它流入到大众视野,在街头巷尾和会议餐桌间重复述说千万遍后,都难逃两个命运方向——要么庸俗化,要么神秘化。“创新”即是如此。一方面,企业和大众,言必谈创新,时刻不忘用创新来装饰自己。另一方面,在谈及如何创新时,又极尽神秘化,把它归功于偶然的灵感、莫名的创意。“创新”同时具有了被庸俗化和神秘化的两种命运。背负着这两极化的面纱,创新变得云山雾罩,越来越偏离了其本来面貌。像所有泛滥到疲劳、乃至于背景化而被熟视无睹的美好事物一样,创新急需一次“祛魅”。通常情况下,大众在谈到创新时,会想到重大的发明创造或技术革新,并且表现出惊叹,比如蒸汽机的诞生和智能手机的发明;在谈到创新的过程时,会想到一些行为动作上的改变或突破,比如研发的投入、专利的生产、人才的聚集等;在谈及如何促使创新发生时,则会落入到灵感、顿悟、创意、脑暴等等。言及此,大众关于创新的探究一般便停止了。稍加辨析我们会发现,街头巷尾和会议餐桌上跳跃着的创新飞沫,其指向的要么是对创新实现之后的成果的惊叹,要么指向的是对制造创新成果的行为的KPI式动作分解。有行为,有成果,却独独没有论及是什么促使创新行为的发生!是的,我们对创新的理解,总是在过实和过虚、过大和过小两端游走。这好像是人类通病,偏爱走极端。就如著名社会学者项飙所言,我们对远方的大世界和内在的小个体极其关注,却往往对“附近”极其漠视。我们对可视的创新成果和神秘的个人创意极其感兴趣,却忽略了促成创新的软性中间地带,那个“神的心智”——创新思维。
偏离创新“神的心智”,关注创新行为的细节,这样做的后果是,人们一直在创新的表象层低水平重复和挣扎。过程中可能会展现出无数的小聪明,却最终丢失了大智慧。
事实上,真正的创新,是由创新思维促发创新行为,进而由创新行为创造出有价值的创新成果的过程。而促成创新发生的关键一环,就是创新思维,剩下的都是细节。什么是创新思维?这将是《白皮书》着力探讨的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28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