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早期书丹墓志铭现身,颜氏后人为你解码!
颜真卿《罗婉顺墓志》碑刻(局部)
今年夏,陕西秦汉新城唐代元氏家族墓葬考古发掘中,出土了颜真卿早年所书《罗婉顺墓志》刻石。11月13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罗婉顺墓志》的出土,对于研究颜真卿书法传承脉络与颜氏家族书法传承都具有重大意义。
罗婉顺墓志志盖、志石,尺寸均为51×51(厘米)。志盖周边线刻缠枝花草及四神,刻有“唐故龙门令元府君夫人罗氏墓志之铭”篆书16字。志文楷书728字,27行,满行28字,志文开头为“大唐故朝议郎行绛州龙门县令上护军元府君夫人罗氏墓志铭并序”,志文中有“外侄孙特进上柱国汝阳郡王琎撰,长安县尉颜真卿书”字样。这段志文开头涉及的人物主要有龙门令元府君、罗氏、汝阳郡王琎、长安县尉颜真卿。
现就人物关系简要梳理:
元大谦(641—718),字仲和,鲜卑族,拓跋氏后裔,北魏常山王第七代孙。魏孝文帝改革时,拓跋氏改姓“元”。延载元年(694年),初仕姚州都督府(今云南西北部)录事参军,后历任陇州(今陕西省西北部)司仓参军、右骁卫长史,开元六年(718年)三月十三日卒于绛州(今山西西南部)龙门县令任上,享年58岁。开元廿七年(公元739年)迁祔于京兆府咸阳县武安乡肺浮原先塋之侧。
罗婉顺(?—746),字严正,鲜卑族,河南人,“后魏穆帝叱罗皇后苗裔”。“后魏”即北魏,区别曹魏。北魏穆帝是拓跋猗卢(?—316),皇后为鲜卑族叱罗部人。北魏孝文帝时,拓跋氏叱罗部改为罗姓,这就是碑文中所说的“文帝除叱,以罗为姓”。此为罗婉顺“罗”姓之由来。罗婉顺高祖罗昇,曾祖罗俨,祖父罗福延,父亲罗暕,罗婉顺为罗暕二女儿。罗婉顺于天宝五年(746年)四月,卒于义宁里家中,死因即碑文中所说“天宝五载……因寒节永慕,兼之冷食,遂至遘疾”。天宝六年(747年)三月迁合于夫君旧塋。即碑文中所说“天宝六载,丁亥,律应夹钟,日在奎建,癸卯丁未朔己酉土破,迁合于元夫君旧塋。”“律应夹钟”指奏乐的曲调是“夹钟”,“日在奎建”日头在奎星和建星之间,“癸卯丁未朔”,应是清明谷雨之间。
朱关田《中国书法家全集·颜真卿卷》讲:“746年,四月,以清白为关内道黜陟史王鉷荐举,由醴泉县尉陟长安县尉。”留元刚《颜鲁公文集》云:“天宝六载丁亥,公年三十九,正月,迁监察御史寻充河东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若根据留元刚记载,罗婉顺合葬时,颜真卿已经迁监察御史了。那么,就有可能是留元刚记载有误,或者虽然任命颜真卿为监察御史,但颜真卿还在长安尉任职交接,实际上还没有到监察御史任职,亦或是兼任监察御史。因此,朱关田模糊地讲“747年,以长安尉迁监察御史”也没明确讲到任职月份。因此,笔者认为,罗婉顺合葬的天宝六年(747年),长安尉颜真卿39岁,此碑可补证颜鲁公年表。
汝阳王李琎(?—750),初名嗣恭,又名淳,是武则天曾孙,唐睿宗李旦之孙,唐玄宗李隆基长兄宁王李宪(原名成器,谥号为“让皇帝”)长子,唐玄宗李隆基侄,官至太仆卿,加特进赠太子少师。擅长於弓及羯鼓,雅好音乐而且姿容妍美,深得唐玄宗喜爱,并亲自教他音律。玄宗曾赞叹说“姿质明莹,肌发光细,非人间人,必神仙谪堕也。”称其为“花奴”。《新唐书》记载:“琎眉宇秀整,性谨絜,善射,帝爱之。封汝阳王,历太仆卿。与贺知章、褚庭诲、梁涉等善。薨,赠太子太师。”李琎自称“酿王兼麴部尚书”,盛唐“饮中八仙”之一,杜甫《饮中八仙歌》赞曰:“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诗歌中“汝阳”即指汝阳郡王李琎。盛唐“酒八仙”是: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贺知章是颜真卿伯父颜元孙和舅父殷践猷的莫逆之交,张旭为颜真卿师。汝阳王李琎与张旭、贺知章都是好朋友。皇亲国戚的贵族元氏家族找颜真卿书丹王爷撰文,这也反映出颜真卿书法在当时已经有不小的知名度。
元大谦的侄女元自觉的姊妹嫁给了李宪,也就是李琎的母亲,后并被追封为恭皇后,由此说来,李琎应当称呼元自觉姨母,称元大谦从外祖、罗婉顺从外祖母,所以撰文的李琎在墓志里自称“外侄孙”。
颜真卿,罗婉顺墓志书丹者,文内称长安县尉,自天宝五年四月,颜真卿由醴泉县尉陟长安县尉,到天宝六年迁监察御史,颜真卿时年38至39岁。罗婉顺卒于天宝五年四月,天宝六年三月与丈夫合葬。
从《罗婉顺墓志》
看颜真卿书法分期与家学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