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注水,豆瓣崩溃(2)
2
看到“不太出名的编辑”这几个字,张文觉得又好笑又扎心,“这个行业谁看你出名不出名啊,大家都看这个编辑是不是专业。”
不过,那位粉丝说得没错的是:图书编辑确实在意每一个读者的想法。一本书上市前后,张文会点进第一个标记想看的豆友的主页,大多数时候,对方可能是一个关注量不会过百的小豆友。她会私信把书寄过去,希望对方看完之后能留下一些真实的感受。
在外版书主页,张文也常常见到读者主动找到原板书籍,读完译版和原版之后仔细写下其中的差别和感想,再分享给其他的读者。她会收集起来。
张文在意这些“花钱买不到的东西”:基于图书内容的深度交流沟通,和人与人的真实的连接。作为一本书的营销编辑,她的工作内容之一是去探索什么样的人会对这本书感兴趣,要去找到那些不知道散落在世界哪个角落的读者。看见有读者说被书里的某些内容感动,下一次,她就会在给别人介绍这本书的时候提到这些,并在推广方式上做出调整。
而在公共讨论空间逐渐萎缩的当下,豆瓣已经是她和读者们仅剩不多的自留地。
在豆瓣留下过10836条动态的@paradiso说,每每有人的短评踩着他的痛脚,他就很想认识这个人,有些人是可以做朋友的。另一位豆瓣用户陈丰说,她关注的两百多位的豆瓣好友,都是从书评区里一个一个积累起来的同好,“其实我不在乎评论写得好不好,我是看这些人如何看待这本书,无论批评还是赞美,都有自己的气质。”
所以,当大量的评论涌进自己图书主页的时候,张文联系过豆瓣客服,希望豆瓣可以帮忙调查一下。她担心与书本内容毫无关系的短评会被读者以为是自己买的水军,混乱的观感会让人本能地不信任这本书。
有些粉丝解释,“我们没有打一星破坏评分,我们打的都是五星。”张文很想说,“不是这样的,图书编辑会更较真一些,你打四星也没关系的,关键是你为什么打四星,我们想看到真实的评价。”
原本,豆瓣是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为被割裂的“小众”而生,就像创始人阿北曾经的社会学实验品阿尔法城一样,豆瓣像是聚集了各类信息茧房的共存地,每个人用自己的爱好吸引“邻居”,形成一个个有自我特征的“结界”,这种边界实际上很难打破。
就像一座城市,左岸是文艺人群,关注的是文艺书籍与电影的进展,或者是知识与社会的进步;也有人活跃在右岸,在各个更有生活气息,有自嘲有段子也有就生活来分享的小组,得到来自“鹅组”的八卦新知、“小镇做题家”的自嘲和“社死”“哈组”与“凡学”的轻松一笑,两边也时有交叉。
只是这一次,饭圈粉丝突然破壁而入,进入了左岸纯粹文学读者的“小众”领地。一位豆瓣用户本来觉得彼岸的“养号”和自己无关,但听到也许有一天会侵占到她最常读的作家领地,她马上要了一点酒精,表示想“清洁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