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注水,豆瓣崩溃(4)
4
“粉丝习惯了在每一个能发声的平台抢夺话语权,但这不是为豆瓣这个平台所容纳的。”小橙觉得,这是必然会爆发的矛盾,“豆瓣的算法维持着生态的运行,不欢迎粉丝的存在……但正是这种客观性,违背了粉丝们的感情。”
可在猫头看来,这件事暴露了粉丝对书籍内容产出的不尊重,同时也暴露了豆瓣评分系统的弱点。“这个机制无法遏制粉黑的战争,因为永远都有不看作品就打低分的人,包括专门做数据的外部公司,还有豆瓣经常性的锁分。”猫头说,“最终人就都还是被裹挟,没有办法。”
矛盾确实在继续,当《记忆记忆》编辑日记发出之后,这本书的评论区又急转直下,一星评价开始赶来屠榜,几天里,这本书的豆瓣评分从9.1分降至8.7分。
为此,王一博工作室@YIBO-OFFICIAL在11月25日发微博表示,强烈反对“养号刷分”、“评论注水”等扰乱平台社区生态和秩序的行为,并呼吁“尊重每一部作品,尊重每一位创作者,尊重平台社区规则”。
豆瓣读书也发布公告,表示将严厉打击任何“养号”及组织行为,并推进豆瓣反水军机制。
▲豆瓣读书公告,对异常用户进行处理。图 /豆瓣
面对图书编辑的控诉和豆瓣用户的愤怒,猫头想着,一定要在被放大上升成双方的完全对立之前,尽快弥补错误,表达歉意。“追星女孩说深情也深情,但说薄情也薄情。粉丝可以随时离开,但‘破坏小圈层生态’这笔账,永远会算在他本人头上。”她害怕。
在王一博工作室发布声明的前一天,24号傍晚,她在微博上发出了致歉:“希望一切都不会太迟,感谢指正。”
张文在《编辑的心声》帖子下面留言之后,有一些粉丝主动联系了她,私信想要表达歉意,她跟粉丝解释,每一本小小的图书从选题到面世得经历六七十个关卡,不算版权交涉的时间,也需要小到半年长则几年,是每一个编辑的劳动成果,也是自己的孩子。
张文在乎的也是“每一个个体都能被看见”的权力。她告诉这些粉丝,不要养豆瓣号了,“打一星还是五星,是每一个豆友的权利,但如果这些都被组织、教育、号召所替代,所有个体的意义将不复存在……时代下个体所拥有的那么一丁点力量也会被剥夺。”
公共讨论空间的缺失让豆瓣成为了不多的自我表达处。@paradiso 意识到养号现象的存在之后说,“我根本不在乎我打的星是不是被计入权重,但只要我写了公开显示短评,不管有没有打星,我都会被看见。”
这是豆瓣用户与饭圈粉丝的共性,他们都想要被看见,却选择了不同的方式。
与张文联系的其中一位粉丝在下班之后,找来了自己的小伙伴,带着张文的想法,一个一个私信粉丝,劝删除评论。过了一天之后,这位粉丝告诉她自己已经把能劝删的都劝删了,张文数了短评数量,真的变少了。
虽然这场戏剧化的交集以奇怪的方式开始,但最终也收获了一些友善的沟通,张文想给这位粉丝寄过去一本书,只是粉丝形容自己“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书到自己手里也很可惜,张文的书最终没能送出去。
又过了一会儿,这位粉丝来跟张文告别,在事情发酵的几天里,她们道歉、补救,又遭遇了一场无差别的嘲讽,在豆瓣上,又总忍不住去看有关于自己偶像的帖子,日常的工作很难不受免情绪波动的影响。她决定卸载豆瓣。
如今,在几本看作重灾区的书籍下,评论有的已经消失或被平台删除,除此之外,还点缀着几个“该用户已注销”的字样留在用户栏上。
张文看着粉丝的告别,突然间,有了一种江湖再见的感觉。同样说再见的还有陈丰的帖子。11月27日,陈丰登录自己的豆瓣账号,收到一条通知,去年那条以“现在的粉丝都开始公然召集豆瓣养号了???”开头的吐槽帖被系统删除。她无法得知是豆瓣官方删帖,还是因遭粉丝举报而被机器删帖,官方通知留下的原因是:含有滥用产品功能,破坏产品生态以及气氛的内容。
如今事件的热度已经降温,评分一个个涨了回来。但一窝蜂的闯入和一窝蜂的离散,还是给豆瓣留下了满地狼藉。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皆为化名。)
每人互动
你怎么看待“养号”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