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注水,豆瓣崩溃
不只是《记忆记忆》,豆瓣用户@燕仰 建立了《被饭圈用来养号的那些作品》豆列,把友邻翻找出来的15部作品列在其中,包括法国作家塞利纳的《死缓》、瑞典作家斯文松的《鳗鱼的旅行》,卡佛的最新再版《当我们讨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尼日利亚作家布雷斯韦特的《我的妹妹是连环杀手》,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历史学教授罗森布拉特《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等等……这些书有的上市不久,有的打分人本来不多。
这些书籍的页面,不多的短评里,总是掺杂着几条,“好看好看挺好看的好看好看挺好看的”的16字万能评论。
文 |谢婵 崔西
编辑|金汤
运营|小小
1
上周末,张文像往常一样打开豆瓣,找到自己要负责的书籍的主页。
她是一位图书营销编辑,负责文学书,最新上市的这本拿过奥古斯特奖,是一本经典畅销书。几分钟前,一起加班的同事在办公室里提了一嘴,“怎么突然多出来一些奇奇怪怪的评论”。张文也发现,有人在重复粘贴原有的热评,有人草草留下几个字,有些评论甚至跟书籍毫不相干。
那些评论很像一个人在购物网站里买了书之后随手留下的。起初,张文还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她想到不久之前,出版社曾免费送过一批书,她给每一本寄出的书里都留了小卡片,“如果喜欢书的内容,欢迎来豆瓣书页写下自己的想法。”她想,也许是自己的小卡片感动了某些不太熟悉豆瓣生态的网友,特地来豆瓣给“好评”。她也挺感动。
原本,这本书只有30多个人留下想法和书评,“都是有阅读习惯的、会读书和评书的人写的。”豆瓣打分9.3分,那是张文在书上市之后重复积累、用心维护两个多月的成果,对于这本书来说,有这些已经足够。
可那天开始到随后的几天内,“奇怪的评论”大量涌进来,一度涨到200多条,她开始觉得不对劲了。
她看到一个豆友写下评论“挺好的挺好的”,然后打了3星,就点进这个豆友的主页,发现这是一个零动态、个位数关注的豆瓣新号,号主在好几本不同类型的书下留下了同样的话,打了同样的分数。
11月23日,张文看见《来自一个编辑的心声:王一博的粉圈,请你们离我的书远点!!!》的帖子里,《记忆记忆》一书的编辑公开控诉自己的书被“养号”的粉丝占领了评论区时,她才知道发生了什么。
《记忆记忆》是一本版面字数31万字,有200多个注释的长篇小说,是俄罗斯诗人、作家玛利亚·斯捷潘诺娃在2017年出版的新类型复合小说。这本书的中文版双十一之后才有现货,却在一周内多了上百条“读过”。突然出现的短评有两种,发帖的图书编辑说,一种是复制粘贴高赞短评和书评,一种是发莫名其妙的句子心得。当时一条评论的开头是,昨天是冰封记忆的一本书,今天是书写人生的一页纸……而此后的文字也与书的内容无关。
这位编辑在文章里提到,事发时,有粉丝群体正在微博号召豆瓣“养号”,并给出新手教程,建议大家每天以给书籍电影打分等方式把新的豆瓣账号“养”起来,这样日后评分不会被系统判成小号。而恰好,《记忆记忆》是豆瓣手机端新书推荐的第一个,便顺理成章成为“年底养号的基地”。
不只是《记忆记忆》,豆瓣用户@燕仰 建立了《被饭圈用来养号的那些作品》豆列,把友邻翻找出来的15部作品列在其中,包括法国作家塞利纳的《死缓》、瑞典作家斯文松的《鳗鱼的旅行》,卡佛的最新再版《当我们讨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尼日利亚作家布雷斯韦特的《我的妹妹是连环杀手》,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历史学教授罗森布拉特《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等等……这些书有的上市不久,有的打分人本来不多。
这些书籍的页面,不多的短评里,总是掺杂着几条,“好看好看挺好看的好看好看挺好看的”16字万能评论。
张文在此时才确认,自己的书也成为了“养号”的池塘。在这之前,她知道粉丝打榜,但自己不追星,也不怎么关注。她第一次被人认真科普什么是“养号”,什么是粉头,什么是“腿毛”。
她后来翻到一条微博,11月23日,一个账号发帖,号召粉丝不要给“小众文学”评分,“那些不太出名的编辑都会盯着自己的书,一条一条看评论”,,他建议,去评分,找四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