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暴打消费主义指南》
是的,2020已经结束了。
短暂又高能的它,就这么结束了。
在这一年诞生了许多年度热词:名媛拼单、打工人内卷、年初抢口罩、年末结尾款、秋天第一口奶茶、凡尔赛式表演。
可以看出,2020的很多热词都与“消费”挂钩。难道是90后变富有了吗?
不,是消费主义这阵风吹得确实猛。
结合身边人的案例,给大家分享一份《 2021年暴打消费主义指南》。2021,开年清醒。
大学闺蜜静仪,96年,月薪8千,在北京做代运营。
前两天约饭,她轻描淡写地说,自己毕业后攒了大概10万。
一瞬间,我感觉受到一万点暴击。
一块吃喝玩乐,她怎么做到背着我偷偷攒钱的?
看她精致的妆容、美甲、大牌的包。从头发丝儿到脚跟都看不出一点能攒钱的样,我疑惑了。
直到她特别认真地提醒我:“——理——财——啊!”
“包是中古的。一定要拍卖,保正。9.5成新,可以做到2折以下,选牛皮,耐用,英国品牌,品控高。”
“化妆品。用不完就别买,要买就一定用完。下一个查成分的APP,只要避开致敏成分,看有效成分的比例,牌子不重要的呀,别选概念货......”
和她聊完,我深感当代人对消费主义的暴打靠的不是自律,而是产品经理般的洞察力。
时代变了。
父辈的省钱攻略:吃饱穿暖,先苦后甜,缝缝补补又三年。
到了90后:性价比与行乐两不误,表面上严格把控自己的日常花销,背地里把生活品质拿捏得死死的。
确实,对消费主义的暴打手段不一定是舍弃生活品质,而是知己知彼,与产品“链接”得更加紧密。
这样既能够追求到更高的生活品质,又能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你身边的富二代是什么样的?
如果我是富二代,大概率不会对消费主义说no,但小文不是。
00后,海归,编剧。
翻他朋友圈,五大洲都去过。为人挺低调的,但穿衣风格很有个性。
日常穿着挂历同款山水画印花卫衣,80年代都市丽人同款切口烧花牛仔裤,还有不知道从哪淘来的牧民羊毛外套。后来他解释自己穿的不是压箱底的衣服,而是国内小众原创设计师品牌。
小文,一个资深玩潮达人。
他说,“在潮流圈子,很多人爱去抢大牌出的新款。好几万的衣服,穿不了多久就不穿了,还有不少人去买复刻。我特别痛恨复刻,不如买国内原创设计师潮牌,别具一格的设计,对于质量也非常用心。”
从那以后,我对00后看法就变了。
90后,上学的时候聊天内容是:“我这sony mp3 2000多。”"我这耐克1000多。"
而00后的对话:“我的中国李宁才299。”"那有什么,我这回力不过百。"
国货兴起,让我看到了一种打败消费主义的可能性:靠多元审美的力量,让华而不实的高消费品失去光环。
让炫富失去看客,就是对消费主义的无声吊打。
拥有自信,奢侈品不再是唯一选择。不论是国际大牌,还是新兴小众品牌,还是老国货,只要符合自己的需求,也可以很有调性。
消费主义鼓吹的高消费之所以能够斩获人们的腰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们的虚荣心。
在这样的消费主义下,包,不仅能用来装东西,还可以拿来区别贵妇等级。
而消费主义的陷阱就是让你以为拥有了同款,就能得到圈层身份认同。
同事Sophia学设计的,刚毕业就分期买了bv,,每月还两千。
现在想裸辞,但苦于没钱续房租。
静置在工位上的波尔多红牛皮包袋,也换不来她裸辞自由。
消费主义的反面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精准定位消费。
朋友阿胜,95年,普通家庭,自媒体创业,去年事业初见成效,给自己买了一辆比亚迪。
价格20来万,车辆品质优质,性价比挺高。我问他为什么不买奔驰宝马,他说比亚迪更符合他的性格:稳定务实,自己还处于事业上升期,希望自己能够稳扎稳打的打拼出一番事业。
所有人都虚荣,而更高级的虚荣是:精神力。区别在于,前者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后者则是自己的认可。
提到比亚迪就不得不说说它的品牌精神。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领导者,比亚迪汽车的品牌LOGO其实就是 Build Your Dreams,成就梦想的缩写,简单,朴实,又真挚。
在全新一年的开端,即2021年1月1日起,比亚迪汽车发布品牌全新标识(LOGO),新LOGO只应用于国内乘用车市场。
通过比例精确、富有规律的线条排列和变向,赋予新LOGO强烈的设计感、科技感、品质感,并在视觉上呈现出链接更广阔世界的感受。
这正是比亚迪汽车向当代年轻群体传递他们的新态度。创立于2003年的汽车品牌,比亚迪来到Z时代,希望和年轻人共同塑造产品,用个性化定制化服务,让消费过程变得更有意义。
除此之外,全新LOGO有一种“向前”的动感,寓意在新的一年里,比亚迪将会不断为用户带来高品质的产品,为用户带来每一次愉悦的出行体验。
虽然这是一篇广告,但如果你能看到这里,你就会明白,我们并非对消费主义进行盲目暴打,而是有目的、有选择的“暴打”。
我不知道你们小时候有没有经历过“消费暴力”。
就是身边同学在某个时期会开始不约而同地穿某几个品牌,你不穿,就感觉自己融入不进去。最后咬咬牙买了,发现周围人都在咬牙。这就很不正常。
之所以要暴打消费主义,是因为这个社会崇拜单一消费理念的声音越大,理智消费者的生存空间就会越受挤压。
有人将商业品牌将“消费”和“标签文化”相结合说成是智商税,但不得不承认这确实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权。
比如,汉服,jk。
比如,国货文创,国货化妆品
再比如小米,华为。
慢慢地我们发现,外国的月亮也没那么圆了。
假想中“富人阶层审美”,也不是唯一的答案。
新的一年,找到适合自己的消费路径,不跟风,也能拥有归属感。
可以为了享受而消费,但请别再为了享受而受罪。
广告
为了享受而消费,
才是最大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