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朋克的世界,是一位电脑盲创造的|大象公会(3)
在 1980 年代,无论是商业公司还是科幻小说,赛博空间基本成为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的代名词。
这种技术源自 70 年代初美国空军的研究,80 年代初流入民间。众多公司投身虚拟热潮,到了 80 年代末已经有了用于虚拟现实的眼镜、头盔、手套。
当时,许多人把虚拟现实比作致幻剂,两者有一个相同的目的:逃离肉身这牢笼。人们相信虚拟现实很快就会普及,每个人都能获得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当时甚至出现一个专门的术语:「赛博迷幻」(cyberdelic)。
然而,他们错了。当时的技术不足以构建成熟的虚拟现实环境,这一热潮在 90 年代中期逐渐消退。此后,赛博空间的意义有了变化,它几乎成了互联网的代名词。
不过,作为赛博朋克之父,威廉·吉布森并未真正发明「赛博朋克」一词,这个荣誉属于布鲁斯·贝思克。
1980 年,贝思克边在大学上课,边在 Radio Shack 的商店里卖个人电脑。有一次,一帮十多岁的小孩破坏了商店电脑的演示程序,留下一段让他感到惊奇的代码。
他由此想到,将来会出现第一代真正「会说电脑话」的青少年,他们中的一部分拥有高超的电脑技术,但缺乏道德意识。
当时极具反抗意识的朋克音乐正在流行,作为一个玩模拟合成器的音乐人,一个精通电脑的科幻作家,贝思克将赛博(cyber)和朋克(punk)两个词组合在一起 —— 赛博朋克(cyberpunk)诞生了。
贝思克发明「赛博朋克」只是为一种角色类型命名,他的定义是:「一个年轻的、技术不成熟的、道德空虚的、精通电脑的破坏者或罪犯。」
他写了一本名为《赛博朋克》的短篇小说,讲的是一帮十几岁在网上搞破坏的青少年。贝思克把小说投给了《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编辑乔治·西瑟斯(George Scithers)拒绝了他,因为一位计算机专家认为小说的想法是荒谬的。
随后贝思克把这篇小说投给了所有科幻刊物,两年之后,《惊奇故事》(Amazing Storie)的编辑决定收下它。有趣的是,这个编辑就是以前在《阿西莫夫科幻小说》的西瑟斯。
最终,《赛博朋克》发表在 1983 年 11 月的《惊奇故事》上。
贝思克认为自己不是赛博朋克类型的创立者,是《神经漫游者》定义了这个「运动」。他开玩笑说,除了给这个类型起名之外,自己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一个留着紫色莫西干发型的典型黑客朋克形象。
赛博朋克一词刚出现时,也确实并不怎么特别,60 年代以来,已经有太多以赛博为前缀的词汇。
1984 年底,传奇科幻小说编辑加德纳·多佐伊斯(Gardner Dozois)将一些新出现的作品归类为赛博朋克,自此之后,赛博朋克才作为一个流派为人所知。
这一派别早期的代表人物包括布鲁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约翰·雪莉(John Shirley)、鲁迪·拉克(Rudy Rucker)、刘易斯·希纳(Lewis Shiner)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