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朋克的世界,是一位电脑盲创造的|大象公会(4)
赛博空间、网络牛仔、日本元素、地下世界、违禁药物、皮夹克、反光太阳镜、怪异的发型、人体改造和植入物、权力巨大的科技公司 ——《神经漫游者》中的这些事物几乎成为赛博朋克的基本设定。
赛博朋客的主角往往和吉布森笔下的凯斯(Case)类似,通常是混迹社会底层、掌握高超技能的小人物。
典型的赛博朋克故事一般是「反主流文化的非正统主角,在一个高科技、非人化的未来陷入困境」,布鲁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概括为:「下层(人物)生活与高科技」(lowlife and high tech)。
不过,赛博朋克不是一个人的成果,它是 80 年代初几个文化浪潮的汇合,正如托马斯· 瑞德所说:「在技术和联网的计算机同思维扩展、迷幻剂、音乐、时尚相遇的古怪交叉口,涌现出了一整个亚文化。」
如果说贝思克给了赛博朋克姓名,吉布森打造了它躯体,那么《银翼杀手》(Blade Runner)则捏出了它的外形。
这部电影由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执导,于 1982 年上映。
《银翼杀手》建立了赛博朋克的美学标准:阴雨天,破旧、脏乱、阴暗、狭窄的街道,高大密集的建筑,朋克造型的人物,随处可见的霓虹灯招牌,日本人和中国人开的商店,墙上的汉字涂鸦,空中穿梭的飞行汽车和打着探照灯的巨型飞艇,巨大屏幕上播放的日本广告。
正如《科幻小说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所说,这些就是「赛博朋克场景的模板」。
《银翼杀手》改编自菲利普·迪克(Philip Dick)1968 年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因此迪克也被视为赛博朋克的起源。
不过两个作品有很多不同之处,电影抛弃了原著中爱唠叨的老婆、虚假的默瑟主义、懦弱善良的特障人伊西多尔,以及具有虚拟现实特征的共鸣箱。
电影简化了原著的故事,增添了大量原著中没有的视觉元素,如亚当·罗伯茨所说,《银翼杀手》是以「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视觉美学取胜。」
到了 80 年代末,媒体的热捧将赛博朋克变成一个时髦词汇,相似的作品一个接一个出现。
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讽刺道:「赛博朋克最糟糕的地方在于模仿它的人的肤浅。在大脑-芯片接口撒上一点药物,混合一些含糊的 60 年代反主流文化,再使用矫情做作的语言,你就得到了赛博朋克。」
实际上包括吉布森在内的不少作者早早脱离了这个派别,原因可能如《剑桥科幻文学史》所说:「赛伯朋克场景已经是广告的陈词滥调。」
进入 90 年代,赛博朋克的势头已不如之前强劲,有的评论家甚至认为赛博朋克已经死亡。
显然,赛博朋克没有死亡,世界各国不断有相关作品诞生,一系列衍生类型也纷纷出现,如蒸汽朋克、柴油朋克、生物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