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姐弟之间有什么坏心思呢?只不过每天想打倒对方800次而已!!(2)
孩子会表达后
争吵时,先别着急介入
我闺蜜,家里也是俩娃。
哥哥+妹妹的组合,两个孩子相差不到两岁。
打架么?当然也打!
但老二能说会道之后,俩娃争执的过程和结果,反而让闺蜜“大开眼界”。
某次,哥哥玩积木时,妹妹也非要玩。哥哥不让,妹妹就上手抢。
闺蜜刚想上前“调解”,就听哥哥说:“我们排队玩,我比你大,所以我先玩,你后玩。
而且,你现在可以看着我玩,一会儿你玩的时候就会了。”
没想到的是,妹妹同意了!还认真的在旁边“观摩”,哥哥搭好积木后,甚至还崇拜地说:“哥哥好棒啊!”
什么?!就这样happy ending了?
原来事情还有这样的处理方式。
有些时候,孩子争吵时,你不必每一次都当裁判,如果事情可控,我们可以先不用着急介入。
孩子之间也有自己的秩序,而家庭成员之间的秩序是最为安全的一种。
能在这种安全的环境中,通过争吵、谈判等方式学会竞争与合作、公平与规则。
尊重与体谅,尝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是件多好的事情啊。
对于有二胎的家庭来说,这可是一个“先天优势”。
正因为有了兄弟姐妹,才会让娃尽早学会社交技巧。
反之,父母干预过多,总惹不住先去评判对错,下个结论。
比如“妹妹别给哥哥捣乱”或者“哥哥先让着妹妹”,很有可能就一次次抹杀了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当然,如果是电光火石之间就打起来的暴力情况,还是要及时制止,并告诫他们无论怎样都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
老大势必要改变
但改变的原因要注意
二胎的到来,势必会带来一些变化。
尽管你在准备要二胎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给老大打“预防针”,但事情的走向却并不一定遂你愿。
俩娃争执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老大觉得老二的到来限制了自己的行为,才把弟弟/妹妹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DD还没出生的时候,CC其实就有过当“老大”的经历。
那个时候,小表弟刚出生不久,CC也曾趁我们不注意偷偷拧他的胳膊。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弟弟不讨喜。
因为他,原本可以随意在床上蹦蹦跳跳的她,会被制止:
“别跳了,这样会把小弟弟跳晕。”
因为他,原本可以在家里每一个角落大喊大叫的她,会被立马叫停:
“小声一点哦,弟弟刚睡着。”
虽然我们觉得用词温和恰当、指责并不明显。
但是我们的行为还是不经意地给孩子间造成了更深的矛盾。
在CC眼里,自己种种的行为受限,皆是因为弟弟的到来。
所以,就把怨气转移给了小表弟。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弱化弟弟才是带来这种变化的原因,强调改变是因为不恰当的行为本身。
比如CC再一次大喊大叫跑进屋的时候,我会问:
“你睡到一半爸爸叫醒你的时候,你是不是很生气?爸爸吵醒妈妈的时候,妈妈是不是也发脾气了?
所以,有人睡觉是不是要小声说话,现在谁在睡?”
CC回答是:“弟弟。”
“恩,那如果现在睡觉的是姥姥呢?我们是不是也不能大声喊?”我故意把注意力从弟弟身上移开。
这个例子不是重点,重点是,父母要通过一些语言或是行为,弱化改变的原因是为了弟弟,而是因为不恰当的行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