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PISA报告,纵向表示学习时长,横向表示国家;红色曲线代表各国学习效率图中可见中国几乎是学习时间最长的国家,学习效率却相当低。
与此相对的更关键的问题是,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根据 2008 年中国健康委的数据显示,中国有接近 3000 万儿童和青少年有抑郁情况,而 2012 年中国大陆 25 个地区 2679 名青少年(10-25岁)抑郁比例为 20.3%。2019 年 7 月 24 日,中国青年报在微博上发起针对大学生抑郁症的调查在超过 30 万的投票中超过两成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严重的抑郁倾向。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提出 1/4 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数据来源:2019 中国抑郁症领域白皮书)内卷的憎,在腐蚀我们本健康美好的生活和教育本真的生态,让家长仿佛只能在普通“凡人”和精英“病人”中做选择,而“内卷”这个年度流行词,它的持续性恐怕不是短暂的顶流,而是会在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身上代际。在堪称是中国职业教育变革的火线时刻,职业教育似乎并没有得到家长太多的青睐,反倒倒逼更多家庭“入卷”。近日悉尼协议研究院在一份报告里援引由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两名学者William Peterson和 Eric Hanushek新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促进当前或短期的经济发展,而是为20年后的发展做准备,相比于单一技巧学生更需要胜任力和创造力以促进20年后经济的发展。而作为职业教育的模范国——德国,他们的职业教育和中国有本质区别。他们在几十年前就认识到,职高的职责,并不是为特定的工作培养特定的技术工人,而是基于学生在充满变数的未来能获得成功,因此学生需要学习很多综合知识,比如数学、科学、语言和集成电路等。其实这代表了教育本质,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术”为中心,“学会学习”要比学习单一的技巧然后去从事一份特定的、可能不久的将来就会消失的工作要重要得多。悉尼协议研究院的两位专栏学者在研究中指出:与德国的职高学生每天只花20%时间学习“专业”的特定知识相比,中国职高学生每天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学习某种特定技能。因此,中国职高学生实习时,只能反复练习他们学习到的那项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为未来培养技术人才,而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为转瞬即逝的当下需求培训技术工人。跳出职业教育,我们的小升初、初升高也是如此,刷题掐尖的教育不是为未来培养人才,而是为转瞬即逝的当下培训“技工式伪学霸”。而这种短视和“计划经济”式教育必将成为达摩克利斯之剑,内卷洪流里大家离教育的本质越走越远,“上岸”其实是“离岸”。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193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