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内卷时代下,上岸其实是离岸(9)
中国在不同的局里有一些破局者,比如此前一度处于舆论风口的张贵梅校长,她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在教育资源不均等,代际贫穷似乎陷入死循环的僵局中,张桂梅校长是一名“贫穷陷阱”坚定的破局者。她让孩子们有走出大山的机会,让他们脚下有路,成为照亮他们远方的灯。如今“内卷的陷阱”也类似于此前的“代际贫穷马太效应”和“中等收入陷阱”,也需要破局者。怎样破局,我们目前已经欣喜地看到一些社会精英或者真正有力的社会政策进入到循环中,力图唤醒觉知、打破僵局,为边际效益奉献增量,扩大存量,找到突破口。同时,从个人角度来讲,《拆掉思维的墙》的作者古典在他的另一本书《跃迁》中为我们找到一些解决办法。内卷容易让我们连同孩子用忙碌来代替思考,去“不得不”来掩盖自己无能为力的假象,面对内卷,我们态度的改变是为了心智模式不用改变。可心智模式不改变又如何能够获得成长?持续自我麻痹的后果就是画地为牢,怨天尤人。我们知道向上就需要不断克服重力,向上的辛苦是即时的,收获却是未知的,这也是很多人无法坚持的原因。上哪去找动力?作者告诉我们要向内,要问自己的内心:我最终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最终要去的地方在何地,自己对孩子教育想实现的终极理想又是什么?而眼下做的事有利于实现它吗?找到自己的源动力,不断反思自己,提问自己。然后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思考—成长—增值—精力充沛—思考。一旦形成正向的循环,就获得了持续精进的动力,阻力会小很多。最后作者总结到:低水平的勤奋靠努力,中等水平的勤奋靠方法论,高水平的勤奋靠选择目标。很多人学了一辈子,学校的知识丢掉了,而知识体系并没有建构起来。人的心智缺了体系,就好像站立在流沙之上,没法稳定地做判断,只好随波逐流。而且很多人即使有了很好的知识体系,但并不是自己有意识构建的结果。要勤于思考事物的本质、底层规律是什么,而不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构建自己的心智体系,思维决定行动,洞察力决定执行力,知识体系的优化,将进一步有助于摆脱内卷。《跃迁》中提到,“专注是高手的护城河,迭代是聪明人的笨功夫”。专注于迭代,这两件事看起来并不难,但是如果缺少知识体系和心智模式的支撑,普通人很难正确地坚持。迭代就是破局,作者列举了以下这个恶性循环“减肥—少吃—瘦—忍不住吃—胖—自责—拖延—减肥”一件事情之所以来来回回,是因为这个局里根本没有解决方案。除非你能看透这个局,看到整个系统,才有可能破局跳出来。一个好的破局者往往警惕,并专注于眼前的问题,迭代自己的思路:长远的损失是什么?以减肥为例,怎样才是好的减肥方式?不是少吃而是想办法加快新陈代谢,让消耗大于输入量。对应的就需要改变你的生活方式,把饮食、作息、运动三者结合起来。均衡饮食多吃健康的食物,多运动改善体质,规律作息,保证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这样做之后就会发现你会慢慢进入一个正向的循环。从系统思考层面看问题,你看到的系统越多,内卷的世界在你面前也就越简单,也更容易从内卷的大军中清醒过来,带领孩子找寻真正的自我所需。我很喜欢一部关于教育的纪录片2013年凤凰卫视中文台的《盗火者》,与以往的同类影像记录有所不同,《盗火者》不仅揭示了政治化市场化过程中人文精神的流失和学校教育的异化,揭示不断拉大的城乡二元差距的教育公平,更揭示了一个崭新的教育图景:中国知识分子的揭竿而起和默默奋进。当下内卷的时代,依然有很多清醒的社会精英,他们投身到滚滚洪流中,用他们的局部的、零星的微改变,营造又一片温润新鲜的教育热土,凝聚着一场实质性教育变革所需的文化和能量。这些改变会因为精英和公知的崛起,越来越多,相信他们让更多的家长看到即使“内卷”时代,其实也“有的选”。所以,时至今日,当我们在谈到“赋能”、“成全”就会发现是一个多么奢侈的词汇,教育是一项很美很温暖的大业,教育是生命,他是皮肤知冷暖,他是眼睛识明暗,他是心灵辨善恶,教育和受教育的人不应该被内卷,日渐佝偻和踽踽独行,他们应该是一团火,不管点燃了什么,火,就是态度。最后用一首香港中学的祝祷词结尾,献给那些被内卷和在内卷中努力破局的人——感受着生命的悲哀,还愿意欢笑的,请受我深深的祝福;
感受着生命的空虚,还愿意奋进的,请受我深深的祝福;
感受着生命的卑微,还予人尊严的,请受我深深的祝福;
感受着生命的欺罔,还待人真诚的,请受我深深的祝福;
感受着生命的残酷,还相信善良的,请受我深深的祝福;只有你看到生命,生命,用爱填补孤单,用信仰来驱逐无望。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193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