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明确师范生教师职业四大能力!(17)
l 能够依据学科特点、特殊学生认知特征和个体差异,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帮助学生针对学习重点与难点进行有效学习。
l 知道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资源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体验方面的作用,合理选择与整合信息技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学习体验。
l 能够运用课堂结束技能,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合理布置作业。
2.3.4【教学评价】
l 树立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理念,理解教育评价原理,掌握特殊学生学习评价方法与技术,将评价作为激励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过程评价,初步运用增值评价,合理选取和运用评价工具,评价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l 能够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反馈,跟踪、分析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形成基于学生学习情况诊断和改进教学的意识。
三、综合育人能力
3.1开展班级指导
3.1.1【育德意识】
l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德育原理与方法,以及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征,能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3.1.2【班级管理】
l 基本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的方法。熟悉教育教学、特殊学生成长生活等相关法律制度规定,能够合理分析解决教学与管理实践相关问题。
l 基本掌握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能够利用技术手段收集学生成长过程的关键信息,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能够初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开展班级指导活动。
l 熟悉校园安全、应急管理相关规定,了解学生日常卫生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处理的相关知识,掌握面临特殊事件发生时保护学生的基本方法。
3.1.3【心理辅导】
l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了解特殊学生身体、情感发展的特性和差异性,基本掌握积极行为支持和心理辅导方法,能够处理学生常见情绪行为问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
3.1.4【家校共育】
l 尊重、理解特殊儿童家长,树立家校共育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和支持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和干预训练。
l 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师生、家校沟通交流的渠道和途径,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社区等进行有效交流。
3.2实施课程育人
3.2.1【育人理念】
l 具有教书育人意识。理解拟任教学科课程对特殊儿童发展的独特价值,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自我适应、社会适应和职业适应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2.2【育人实践】
l 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掌握课程育人的方法和策略,能在教育实践及康复训练中,结合课程特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合理设计育人目标、主题和内容,有机开展养成教育,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体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3.3组织活动育人
3.3.1【课外活动】
l 了解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掌握相关技能与方法,能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3.3.2【主题教育】
l 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学会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3.4推进融合教育
3.4.1【融合教育知识】
l 了解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家关于推进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的政策,了解资源中心、资源教室的功能和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的职责,树立融合教育理念,能够面向普通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宣传引导。
3.4.2【学习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