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全国人大代表吴晨:着力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
——访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如何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求是网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
全国人大代表 吴晨
1、求是网:请您谈一谈当前着力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有何重大意义?
吴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中国工程师作为一个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作出巨大贡献的职业群体,随着近现代产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发展并壮大,创造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一大批重大工程科技成就。中国工程师队伍是建设人才强国、制造强国的中坚力量,“工程师红利”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今天,中国工程师承担着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要持续传承和发扬工程师的科学奉献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2、求是网:完善工程师培养体系,您认为需要从哪些方面加强?
吴晨:2021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把“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作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内容,为工程师队伍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我国目前的工程师队伍总量超7000万。截至2020年底,累计有3588万人取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初步建立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工程师人才队伍。我国高素质劳动力群体正在壮大,研发投入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将助力“工程师红利”逐步显现。
卓越工程师培养对象按照什么专业继续学习并完成学业,以及如何激发他们在实践中的创新活力等,都是工程师培养中应完善的地方。我们迫切需要创造有利于工程师成长的开发培养、选拔使用、引进聚集的体制机制,为制造强国奠定人才基础。可以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改进教育体系,实行教育分流。从顶层设计上保障工程师培养工作的实施,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根据不同学科领域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实行分类评价,形成并实施更具精准性和灵活性、有利于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突出工程师培养对于知识体系、能力素质及创新能力的要求,围绕智能制造要求构建工程师培养教育平台。
二是支持和引导“专精特新”企业为工程师提供机遇和平台。鼓励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工业企业,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为工程师提供施展技艺的舞台。
三是加强实践投入,注重实训能力培养。通过校内外联合培养的方式构建从实验到实践的全流程培养平台,加强工程师职业教育与培训,通过搭建综合实训基地、加快仪器设备更新、搭建多领域校企共建平台、广泛采纳意见并适时调整改进工程师培养方案等方式,促进工程师综合实践能力提升。
四是优化产业环境,鼓励工程师参与实践创新。加快进行产业基础能力评估,准确识别“卡脖子”、“短板”环节,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开展共性技术、高端技术、前瞻技术的联合攻关,解决制造业发展难题,助力工程师参与创新合作,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图为2021年5月26日,来自清华大学的学生向现场师生介绍自己的毕业设计。当日,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第四届“恒星杯”毕业设计大赛决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带着自己的毕业设计亮相现场,碰撞创新思维,交流实践经验。新华社记者 刘颖/摄
3、求是网: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方面,您认为有哪方面工作可以做?
吴晨: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是一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理念和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工程师是践行工匠精神的重要力量,重视工程师劳动成果是中国向制造强国发展的必然条件之一。我们应积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此促进社会对工程师的尊重和认可。
此外,积极营造崇尚工程科技、崇尚创新文化、尊重工程师,营造有利于工程师职业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都能促进中国工程师更好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记者:黎海华 审核:吴强 王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