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4)
异化的担当:俄罗斯文学在中国
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可以追溯到1872年《中西闻见录》创刊号刊出《俄人寓言》。
五四之后,俄罗斯文学真正为中国文坛所存眷。对俄罗斯文学的喜好,在一样平常知识分子中心成为一种民风。
鲁迅就热心于俄罗斯文学的叙述、先容和翻译,在创作中也吸取了俄罗斯文学的精力。
1927年,在一次与美国作家的发言中,鲁迅说,俄国文学作品已经译成中文的,比任何其他国度作品都多,并且对付当代中国的影响最大。
1949年后的中苏蜜月时期,苏联文学被视为我们的导师和朋侪,中国文学界以极大的热情全面先容俄苏文学。上世纪50年代被译介的俄苏文学作品总量乃至大大高出前半个世纪译介数的总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等被遍及阅读,不但影响了作家的创作,还塑造着人们的头脑,乃至成为生存引导。
影戏《静静的顿河》截图
中苏干系疏离之后,文学译介的热度也趋冷。新世纪之后,英语和西语文学受到更多读者青睐,俄罗斯文学的处境好像变得难过。
相比德、法、英美文学,俄国文学在中国不停在以教科书、头脑武器的方法影响我们,这种文学担当是不完备的、乃至是被异化的,它给了读者太多非文学的东西。
本日,我们对俄罗斯文学的担当回到了文学本体,更多去掘客此中当代性的审盛意识。
美国文学品评家乔治·斯坦纳说,西方文门生长史出现过三个最光辉的阶段:古希腊时期、莎士比亚期间和19世纪后半期的俄罗斯文学。
从黄金期间白银期间到新时期,俄罗斯文学是说不尽的。它提供了一部艺术的俄罗斯民族头脑生长史。
假如你对俄罗斯文学、汗青和文化感爱好,又大概你是研究俄罗斯文学的专业人士,不妨从俄罗斯文学汗青中最为光辉的黄金世纪入手,深入相识作家和作品,由此可以窥见一个民族的心田天下。
为此,三联中读开设了一门音频课程《张建华·俄罗斯文学的黄金世纪——从普希金到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