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 | 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访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文艺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重要位置,深刻回答事关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开启了崭新局面。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部署安排。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新时代新征程,怎样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我们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
求是网记者:
您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江山如此多娇》,选取了乌蒙山区、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5个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反映了精准扶贫给贵州带来的巨变,生动讲述了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请问您创作这部作品的灵感和动力来自于哪里?
欧阳黔森代表:
贵州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人无三分银、地无三尺平,曾是贵州贫穷落后所背负的沉重标签。在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贵州涉及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区三大片区。之所以选取武陵山区、乌蒙山区中的毕节市海雀村、遵义市花茂村、遵义市红岩村、铜仁市万山区、安顺市沙坎村作为重点书写对象,是因为这5个地域浓缩了贵州脱贫攻坚战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例。
比如,山高坡陡、耕地贫瘠的海雀村,1985年人均年纯收入仅33元,人均占有粮食仅107公斤,生态环境极度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大风一起,沙尘漫天。而如今,我在海雀村看到的是一片连绵不断的群山绿树成荫,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70%多,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生机盎然郁郁葱葱的生态之地,家家住上砖混结构的黔西北特色新民居。从极度贫困到产业兴旺、林茂粮丰,从出行脚沾泥到半数人家轿车代步,这样的变化带给我的感受是震撼的。海雀村的蝶变故事,浓缩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奋斗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向贫困宣战的一部伟大史诗。
在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无处不在。当你亲历现场,必定会被这样的故事打动,会被老百姓灿烂的笑容感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我看到百姓的笑是发自内心的,他们的笑来自党的政策、党的关怀、党的温暖。老百姓的感情是质朴的,他们发自内心的表白,让人听后内心不由得升腾起一种对党的热爱之心和感恩之情。我想我应当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这部长篇报告文学。
求是网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您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经常跋山涉水深入到当地百姓中间采访,在此过程中,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有哪些更深刻的认识?
欧阳黔森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柳青创作《创业史》的故事。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自从我在陕西长安县皇甫村参观了柳青生活过14年的故居后,就一直想着有一天也能像柳青一样,长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一部像《创业史》这样的经典长篇小说。在文学创作中,努力和当地老百姓促膝谈心、交朋友,时刻提醒自己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印象最深的是,在花茂村采访时,有一位年近耄耋的老人对我说,“辛苦了共产党,幸福了老百姓”。老人家说的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细想起来却一点都不简单,因为“辛苦”和“幸福”这两个词,代表了这一时期党的形象和老百姓的感受。如果不是和老百姓促膝谈心,我就听不到这样淳朴的心声,而老百姓这样真实的心声给我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震撼,更是灵魂的洗礼。这样的经历还有很多,无数动人故事的发掘都源于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深切地感受到,文学作品只有根植于人民的伟大实践,才能像从地里长出的庄稼一样鲜活和富有生命力。
求是网记者:
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您作为亲历者和记录者,有怎样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您认为文艺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欧阳黔森代表:
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这些年我长期在贵州脱贫攻坚第一线,大概走了88个县市,去过所有的贫困区域。最开始,有些地方没有通公路,马驮人背是唯一的运送方式,扶贫干部一待就是一整年,挨家挨户建立档案,针对性地采取脱贫措施。看到一份份为贫困群众建档立卡的材料时,我非常惊讶,它们精准到户、人,精准到因为什么而贫,精准到因人因户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脱贫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