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要向知青这代人致敬
我一直想向自己致敬!因为我是知青。
其实,知青们的生活并不抒情,即使放到多年后去回味,那些与当时年龄及不相称的坎坷,那些经历的酸甜苦辣味儿都被凝结成一股温暖而又伤感的纠结。对于下放过农村的人来说,桩桩件件都瞒不过知青的眼睛。命途多舛的知青们就这样随着历史起起落落,而留在边疆、深山、湖边、稻田里。那些曾有过的哭声,笑声,吵闹声,那些残留的初恋,那些偷鸡摸狗的小动作,还有参军、招工、读书、就地结婚的记忆,都像他们背负着的历史一样,浸透着悲伧的殷殷赤子情殇,最终都将慢慢烟消云散。
泰戈尔说过;"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几十年前的那种轰轰烈烈的知青运动;带着那份强大张狂及与命运撕扯搏斗的痕迹,那些曾拨动人们心弦,让人们站在它们面前忽然捂住双眼泫然而泣的过去,带着他们背后那些即将遗忘的名字,用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存在感,成为久驻世间的永恒。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些智识超群且心灵敏感的人物,他们能够感受到时代提出的重要的根本性问题,并能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为我们留下伟大的思想、卓越的理论和出现追随这些理论信仰的实践者,这便是处于青涩之年独自一人离开家乡,背着行囊,去往未知的世界,在经受住时间考验之后,成了社会一代不可忘却的人---中国的"知识青年".
知青总惦记着自己经历过的历史,因为 这正如"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的道理一样,强调着历史对现实的借鉴意义。因而就显得如此的矫情,矫情得如此粗野粗糙。在大历史事件面前,个人显得渺小,集体又过于笼统,任何言之凿凿都可能受到质疑,受到莫名其妙的举证。所以,任何时候,任何代言,其实是很虚弱甚至虚伪的。集体的发言与发声,正在丧失它的公信力,而个体的声音虽然微弱,却日益显示了它的意义与价值。
知青的岁月乎"偷"走了很多人的青春。"知青",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到底意味着什么?对2000后而言,它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或许是调侃寒假还没结束暑假就已经来了的少不更事,还可能是努力调整好心态积极生活的心理建设。
中国的知青曾经承担了极大的政治风险:当时的国家正处于经济崩溃边缘,失业充满了街头巷尾,社会的不满和愤怒的情绪严重的威胁着整个国家,当时的领导者都非常清楚,唯有时机和战略稳定急需立即实现。这种在历史为难时期所表现出的无可奈何政策把知青推到上山下乡运动之中。
"知识青年"是指从1950年开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或兵团务农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早在1953年《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指导口号。由此而拉开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序幕。
知青,就是在国难当头,中国前途命运未卜的蹉跎岁月里,以血肉之躯为代价,流血流汗,用宝贵的青春谱写了一曲蹉跎岁月的高亢战歌。知青,就是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代人,在危难时刻用稚嫩的双肩支撑着共和国沉重的大厦的那一代人。
然而,知青相应了祖国的号召,"接受贫下中农再改造",当他们生活在底层时,一次一次的目睹和遭受生活苦难的袭击,看清人性的扭曲时,他们发现原来的现实欺骗了他们,甚至是嘲弄了他们,农村与知青之间的哪次接触仿佛是一个黑暗的诅咒,在未来的岁月里一直缠绕在双方的头脑之中。从单纯理想到赤裸裸的回城的人性,将成为那个年代独特的注解。
知青最好的励志故事是;当时他们上山下乡时最小的恐怕只有十四岁,最大的顶多也就十七八岁。而今天的同龄人是集多种宠爱如一生,过着衣食无忧享有上学有车送、节日度假,手机、电脑、衣着品牌、无忧无虑。精神里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性格偏执,喜欢质疑父母、思想上存留的对父母的深深依赖。但他们的父辈或祖辈却是真真切切地挑着单薄的被褥、带着简陋行装住进茅草棚窝棚。知青的那一餐饭,睡的那一张床,干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体力活,哼着忧伤的知青之歌,都是那时波澜壮阔的缩影。
如今,很多00后没有受过饥饿不知饥饿的滋味,没有受过凌辱不知凌辱的滋味,知青一辈受过的苦难有多少人能够理解?与00者们只能说风花雪月不能谈艰苦岁月,他们的人性已经给资本收买扭曲了,谈论苦难只能给自己找不自在。为此,温言的软语,不足以惊醒当代的00者,所以务必要激切的呐喊,才足以震动那些麻痹已久的神经。但这些激切的论说,在有些人听来,未免扎心戳肺。
知青,是走过苦难历程后,懂得爱与宽恕;从不在智慧中夹杂着傲慢,经过挣扎胜败,回归正常价值。这些折射到笔下,就是扑面而来的极具现场感的真实细节。
知情的命运所经历的最重要的变化。一个是困难时期,一个是文革时期,一个是上山下乡回城之后改革面临的下岗失业。这三个阶段是他们的命运发生跌宕起伏最重要的时刻。而知青的岁月,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印痕,早已载入了共和国的光荣史册。
当一个人拥有了足够的生活阅历时,他总能看得惯一切事件,以及一切人与事的奇葩,包括更诡异的状况,也能淡定听、看、触摸,不是麻木了,而是善于理性与平静。
所以,知青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并不后悔,因为他们知道,那是他们不可复制的人生经历,意味着讲不完的人生故事。正是由数以千百万计知青的青春和热血所铸就的知青精神,犹如一座熠熠生辉的丰碑,成为历史的永恒,矗立在人们的心中。他们恪守核心价值理念,成为知青的政治操守和矢志不移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一份厚重的责任。
当祖国最需要的时侯,广大知识青年以自觉服从国家大局为己任,毅然决然地打起背包,扛起鲜红的旗帜,从城市走向农村,走向边疆,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最为典型的胸怀大局、为国家的利益勇于牺牲奉献的责任担当!说到底,知青精神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发扬爱国奉献、坚忍不拔的砥砺精神,肩负起传承时代精神的光荣使命,这些都成为展示知青精神内涵的时代潮流,从而稳定了共和国的基础大厦。
历史走到今天,我们时常怀念自己,依然向知青致!就会想起当初是怎样背负着和年龄极不相称的责任去接受历史的挑战、去承受人生的锻炼和磨难。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知青都为共和国早期的建设,为融合农村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这些,或许是为去古已远的知青那个年代保存一份触手可温的亲切的古意。情感变为一种资本要素,这就是如今尚存在知青心里需要的秘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