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丨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
撰文:魏已然
首先,我们来玩个心理色彩小测试——请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按强烈度依次说出三种。
“红色,蓝色,绿色?”
第一种,代表自己所向往的自己;第二种,代表别人眼中的自己;第三种,代表真实的自己。
的确,市面上充满了各种诸如此类的心理测试,它们大同小异,红色一般代表热情奔放,蓝色代表冷静慎思,绿色代表平和温柔。似乎每种颜色能代表某种品质,某种普遍存在的意义。
可实际上,这类颜色测试只是廉价的垃圾心理学,因为颜色是一个社会现实,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语境下,对颜色的理解千差万别,根本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释。比如现代人认为蓝色是深邃的冷色,可是在中世纪人看来,蓝色反而是暖色。颜色就像一束光线,当它投射到不同的幕布上,就会引发人们不同的想象与理解。
因此,色彩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社会史。
法国历史学家米歇尔帕斯图罗(Michel Pastoureau)就热衷于此。他专门研究色彩、图画、圆桌骑士、钱币学、纹章和动物形象的历史。1982年起,帕斯图罗在法国高等研究应用学院担任西方符号历史学教授,同时也是法国纹章学会副主席,洛桑大学荣誉博士。他出版了不少有趣的学术著作,如《魔鬼的织物:条纹的历史》、《熊:堕落的国王》、《中世纪动物寓意集》、《我们记忆中的颜色》、《色彩列传》等。2016年,三联书店翻译出版了帕斯图罗教授的《色彩列传》中的三本,《蓝色》、《黑色》、《绿色》,分别探讨在西欧不同历史时期,某种颜色的意义的变化。
在《色彩列传:蓝色》中,帕斯图罗教授试图告诉读者:颜色就像人,要获得尊重与地位,就必须在名利场中历经波折,一路奋斗。蓝色正是如此,它是现今欧洲人最钟爱的颜色,是欧盟的代表色,在现代服装业的地位举足轻重。但蓝色曾经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小透明”,古罗马人嫌恶蓝色,认为那是野蛮人的色彩;中世纪早期的画作中鲜有蓝色的身影,偶尔出现时也被用作魔鬼的形象,神学家对蓝色弃如敝履;而从十二世纪开始,蓝色的社会地位突飞猛劲,逐渐成为了圣母、法国皇室、亚瑟王与贵族们的代表色;在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中,蓝色有幸避开了新教与天主教的争吵,成为了一种“中立色”;浪漫主义对“忧郁之蓝、梦幻之蓝”钟爱有加,《少年维特之烦恼》使得蓝外套在时髦青年之间大为风行;到二十世纪,蓝色已经成为了军装、制服、牛仔裤的标配色。
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1928-1962);左“无名单色画”,1960;右“蓝色维纳斯”,1962
无关紧要之蓝
就欧洲文明来说,蓝色在古典时期乃至中世纪早期都不受重视。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偏爱红色、白色和紫红色的服饰,身穿蓝色衣物是非常低下且古怪的(尤其是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初期)。古罗马人认为蓝色是蛮族的颜色,因为日耳曼人、布列塔尼人和都有在身体上涂抹蓝色燃料的习俗。而蓝色在艺术和建筑中也很少见,只是偶尔作为背景色出现。就连古典拉丁语中原有的关于蓝色的词汇也很匮乏,常用的两个关于蓝色的词汇“bleu”和“azur”都是外来词,分别源自日耳曼语“blavus”和阿拉伯语“azureus”。
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的古罗马壁画,莉薇娅别墅壁画,现藏于罗马国家博物馆(蓝色通常作为背景色出现)
这种蓝色的冷淡态度令人吃惊,以至于19世纪的学者们忍不住怀疑:“古希腊人、古罗马人的眼睛是不是没法看到蓝色?”难道天空不是蓝色的?难道水不是蓝色的?难道大自然中众多的蓝色不值得多神教敬畏吗?实际上直到中世纪前期,蓝色的确什么都不是,它也算不上天空的颜色,许多艺术家都认为天空是白色、红色乃至金色的。画作中也很少用蓝色来代表水,大部分时候是使用绿色,一直要到17世纪,蓝色才成为表现水的固有颜色。
中世纪地图,水是深绿色的
17世纪蓝色的海水,“里窝那港风景”
一个颜色的地位,取决于它的符号意义和社会功能。在西欧,曾经最权威性的三极色是“红-白-黑”,这个三色格局源自原始时代,一直持续到12世纪中期和13世纪中期。在此期间,所有的社会规章以及大部分有关颜色的表现体系都围绕这三极色构成。例如“小红帽”最早的版本可追溯至公元1世纪左右,红色的小女孩,黑色的狼,以及篮子里白色的奶制食物;狐狸、乌鸦与肉的寓言故事;在基督教的体系中,红白黑也有对应的寓意:白色代表纯洁与天真;黑色代表节制、苦刑与灾难;红色代表基督的血。这个三极色格局也在非洲和亚洲出现过,它实际上是由白色及其两个反色构成。指向了一种社会等级秩序,古典时代一些民族就依据“红白黑”三极色来进行社会阶层划分。
蓝色不在三极色中,那么它就只能是一种卑微的、无甚意义的颜色。就像一个刚入职的小员工,只能在红色的门前尴尬地抖腿解闷。但这只是暂时的,当旧秩序开始崩塌,新的社会秩序就会需求新的颜色等级。蓝色必须等待机会。
托尔切洛岛,圣母玛利亚升天大教堂壁画;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红黑白三极色
日渐重要之蓝
在11-12世纪的艺术与绘画中,我们能明显地看到蓝色地位的提升。中世纪的权力核心是神学,宗教中的微小变动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使得整个社会都为之震颤,而圣母玛利亚的衣袍就是蓝色苦候已久的契机。
12世纪以前,西方绘画中的玛利亚可以穿着任何深色颜色的服饰:灰、黑、褐、紫、以表示她对儿子的哀悼。但从12世纪起,圣母时常穿着蓝色的长裙,蓝色也变得更明亮、富有神圣意味。画家们利用这个“全新”的颜色来展现自身精湛的技艺,出资人也乐意提供价值不菲的金箔与青金石颜料的大书令贵族们心满意,装帧辉煌足。对玛利亚的崇拜确保了蓝色的发展势头,并使得它迅速渗透到各个艺术领域。
约1395年为英王理查二世所作的威尔顿双联画,局部图
人们对天空和光线也有了新的理解,彩绘玻璃师们为教堂制作出深邃而崇高的蓝色,如同天光尚存的黄昏时分,天国之影徐徐降在圣德尼修道院的彩窗。
宗教引发了审美上的变化,人们逐渐发现——原来纯净的蓝色可以如此高贵,让人联想起众多美德。于是在13世纪,圣母玛利亚的蓝色长袍,逐渐就披挂到了时尚的法国国王身上,蓝地金鸢尾就成了法国的纹章。国王的威望使得蓝色风靡全法,很快而这股蓝色风潮又席卷了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英格兰国王、以及西方的大多数国王都争相效仿。骑士文学就体现出这种转变,亚瑟王的形象从此就以蓝金色为主。
路易八世的加冠礼,1223年
同时,染色技术的进步也使得推动了这股蓝色热潮。红色染呢商为了打击作为竞争对手,甚至请求艺术家把教堂玻璃上的魔鬼绘制成蓝色,以此贬低蓝色染呢商。两种染布商之间明争暗斗,简直是象征了当时蓝色与红色之间厮杀,两种颜色都在争夺更高的地位。但最终,红色在15世纪时败下阵来,而蓝色终于赢得了这场权力的游戏。
巴黎圣徒教堂彩窗,美丽的钴蓝色,1250年
蓝色崛起
新旧权力的更迭成就了蓝色的崛起之路。16世纪的宗教改革,更是深远地影响了西方社会对颜色的认知。当时新教徒斥责罗马教廷的繁缛与腐败,寻求一种“简单的《圣经》打开方法”。在胡格诺派看来,彩色绚丽的圣像简直不可容忍,唯有朴素的黑色和白色象征了新教徒应有的美德:持重、沉稳、节俭、虔诚。
颜色成为了战场,罗马教廷当然不愿罢休,既然教堂是天国在人间的影子,那么神的寓所再华美也不为过:大理石、琥珀、金、珍贵的织物、壁画、雕像、绮丽而庄严的绘画与色彩……罗马教廷对颜色的狂热,间接地催生了巴洛克艺术与耶稣会艺术。
身着黑衣的清教徒家庭,无名荷兰画家,1660年
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争执不休,一方宣扬单调的黑色,另一方则力挺艳丽的红金色。而蓝色恰好被推到了一个相对中立的位置,双方都愿意容忍它,接纳它。蓝色就被视为一种“符合规范的、平和的”颜色,被大量使用在衣物上,17世纪的女士们就有了漂亮的蓝色长裙:洛可可衷爱的粉蓝色;星夜船般迷人的绀色;中国瓷器般的孔雀色;以及拂晓时分那隐隐绰绰的天青色。
卡洛多尔奇(Carlo Dolci),“莎乐美手持施洗者的头颅”局部图,1670年
我们对衣物与颜色的热爱,可能远远超出我们自己的想象——毕竟它使得我们能在自己身上构建起一种想象,让我们更贴近某种理想。19世纪的人们就是如此。浪漫主义是人类心灵所能呈现出的最纯粹的形态,诗人们追求激烈的感情、遥远而朦胧的幻想,并对“忧郁之蓝”推崇备至。少年们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嚎啕大哭,之后再赶时髦去订制一件维特的同款蓝外套。
维特身着蓝外套,黄色马裤
当今的西方人仍然喜爱蓝色。很多制服都是蓝色的,牛仔裤在全世界流行,奥运五环中蓝色代表欧罗巴,欧盟旗是蓝的,联合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旗帜也都是蓝色的,所有镇痛剂的外壳都是蓝的,人们把蓝色用于道路交通西服表示可以通行……因为蓝色可以代表平和、冷静、中立、友善。
蓝色在经过漫漫奋斗后,终于拥有了自身的符号价值。
世界上充满了色彩,可我们又了解多少呢?在阅读《色彩列传》后,我才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对颜色知之甚少。颜色不是物体,却又如附着在物体之上的光晕或薄暮。它们关乎光线,质地,同时也因时间的倒影而摇曳。人们被色彩的漩涡席卷,又浑然不知。而历史学家的魔法就在于此,帮助我们祛除现代观念的遮蔽,去回溯颜色在时间中的诸多面貌。在米歇尔帕斯图罗的《色彩列传》中,蓝色如同一只巴西蓝闪蝶,将自身的蜕变之旅缓缓敞开。
好吧,憋到现在,我终于可说了——我最喜欢的是蓝色,因为它笼罩着大地。天空为熙熙攘攘的众神提供居所,又以自身的永恒,始终宽慰着有死的凡人。人类可能不爱上帝,但人类一定会热爱颜色,毕竟只有在颜色中,我们的想象与创造冲动才得以安身。
伊夫克莱因,《树》
《色彩列传:蓝色》
[法]帕斯图罗 著
陶然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8月
本文为独家原创文章。作者:魏已然;编辑: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