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丨在一本性启蒙读本走红于网络之后
从出版时间上看,在历经2-3年的沉淀之后,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做出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终于”在2017年3月的初始红遍了网络。
我的老同事走走在一篇相关文章的按语中如此评说此事:“许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说中国不够重视儿童性教育。但等到儿童性教育读本出现,其中的内容又令大人们感到尴尬。”
尴尬的是,“我们”总是在把希望寄托在还未出现的事物之上。而几乎每一次,又都能因为这希望落实的模样而措手不及,作掩面状。
这样说吧。读者君一直希望有一套这样的性启蒙读本出现,成形了,好事一件,值得欢欣鼓舞。读者君的老朋友徐莉老师在大约于一年半前写下了这篇文章,讲的便是和孩子在性教育、启蒙这件事上的点点滴滴。
“从我做起”。挺实在,也挺好,不是吗?
撰文:徐莉
对某些词,我们大多数人会特别的敏感。据说因为越是禁忌,越是私密,带给人的刺激越强。
某天,放学路上。照例与我分享校园趣事的女儿说:“今天作文课的作文题是‘难忘的第一次’,估计除了纯洁的X和Y,所有的人都不好了。无法直视!”我心领神会地笑起来:“老师太纯洁了,肯定没料到你们会浮想联翩,第一次恋爱,第一次亲吻,第一次拥抱,第一次啪啪啪……”
“我们忍得好辛苦!”
女儿班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每个小组由4人组成,两男两女。学业非常优秀的二男A和B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从五年级开始,对性这个话题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热情,几乎说什么都会扯到性,一旦提及便眉飞色舞、兴奋异常。
在性知识方面,女儿并非一无所知。她是个极爱惜自己性命的孩子,打小就一直是你说什么对身体不好,她便不吃不碰,并早早许下“我要长命百岁”的心愿。她特别偏爱阅读与身体有关的科普类读物,我也百无禁忌地由她自主阅读,看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向我询问,我一定坦率作答。等她开始能自行网上查找资料,我便建议她在性方面有不明白的可以用搜索引擎搜索。因此,她对于生命历程、身体相应的变化、身体结构及功能,有全面完整的知识。除此之外,我还会解释、强调文化禁忌,希望她了解为什么不可以像聊吃饭喝水一样随便拉个人就讨论性的知识。
对于A和B这样高密度、公开地讨论性知识,女儿觉得简直算是“骚扰”,时常抱怨,并希望他们中的某一个生病不来上学,“这样耳根子就清净多了”。据女儿说,有一次B在讲台上对A大叫“猥亵”,被班主任老师听到,B的脸都吓白了,“他没想到会被老师听到。”确实,有一个老师们并不了解看不见的世界,平行于教师们日常看到、感受到、管控着的世界。班主任老师当场训斥:“你知道这词是什么意思吗?乱说!”但她并不指望和要求B作出回答。
同组的另一女生E在女儿看来对性几乎一无所知,面对A和B层出不穷的动词、名词常常一脸茫然,忍不住一追问,就招来一阵A和B别有意味的大笑。女儿表示实在看不过去,征得我的同意私下给她普及基本常识,后来局面就变成但凡A和B拿E开玩笑,E就会生气地追打A和B了。
女儿说他们哥俩起初是翻找字典中的词条,相互对照来理解,后来通过网络搜索了解更多感兴趣的问题。A对外宣称自己是老师,收了B做徒弟,但B从来拒绝承认,认为只是平等交流。组外还有几个热心此话题的男生,其中C和D承认师徒关系,时常主动向A讨教。C是班上公认的“猥琐男”,是最早开始关注性话题的男生,毫不避讳地大声说某个女生胸部发育情况、谁谁体育课请假是因为大姨妈来了,以令女生发出尖叫为乐。
我问女儿:“他们说的你都明白吗?有什么不明白可以直接问我。首先,这个话题不适合在公共场合毫无顾忌地讨论,会给许多人带来不适感,ABCD们即便知道再多知识,这样的态度也是非常不合适的。其次,妈妈确信自己比他们知道得更多,对于不明白的地方也更懂得如何寻找答案,通过筛选获得准确信息。”我认为正确的态度必须以必要的知识为前提。女儿也不扭捏,有问题就放在我们单独相处的时候询问。
我发现,第一阶段孩子们主要是拿性关系、性器官来玩笑、说事,不是名词就是动词,“大姨妈”、“小弟弟”、“小三”、“强奸”、“猥亵”、“遗精”……我因此拓展解析了所有日常脏话的内涵一一总结为性器官名词滥用和性关系混乱。以前只是指出女儿某些用词不雅不该,之后则是她自己羞于启齿了。第二阶段的问题更加具体,比如避孕套有哪些其他的叫法?如何使用避孕套?哪个国家的人性欲最强?“捡肥皂”什么意思?同性恋是错的吗?我有时会在心里赞一声,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有时则需要思考如何组织语言,怎么能在简单而清晰表达的同时,归纳梳理背后的价值观念:
所有别称都有刻意隐晦的意思,类似暗号和密码,不想公开谈论,不想众所周知。所以性话题的第一要义是文化禁忌,不能因为我们能做到开诚布公的谈论,而无视别人的感受,对象和分寸必须谨慎。
生育不能只是男女双方生理成熟了,都喜欢孩子就可以带来一个生命,生育意味着之后必须承担教养之责。就像我们都很喜欢狗狗,但我们的工作学习压力太大,如果仅凭喜欢就领养,会拉低狗狗的生活质量,所以我们因为爱而不养。避孕套和避孕药在人们没有准备好,不确定能带给孩子幸福的时候,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是文明和进步。
避孕套除了避孕,还能防止性病传播,男女都应该学习使用。正确使用避孕套可以为双方提供安全保障。
越来越多的人同意同性恋不是一种精神疾病,或者是一种道德上的欠缺。虽然他们是少数,但是作为多数的我们不可以心安理得地代替他们选择和判断。平日里我们一般都遵照“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你想想每次你作为少数的失望、委屈、气愤和无助,就能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批评多数人暴政。
在性的问题上,更多时候是人之常情,多些理解,不要老是拿对和错来作是非判断。
那些纯粹属于猎奇的问题,考究起来没有任何科学和事实作为支撑,玩笑而已,别当真。
这一两年,我和女儿时常聊起残酷的青春,解释什么叫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提前告诉内分泌变化导致身心变化可能带来的不适感,帮助她理解自己,进而主动自我调整。但我又是非常谨慎的,让所有的交流和指点尽可能的自然平淡,反复提醒她理解并尊重别人家的父母的观念和态度。其中分寸,只能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的亲子关系上。
本文经作者授权推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徐莉;编辑: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