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
万古长江奔流,千载文脉不息。今天,长江经济带这一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的经济带,占有全国“半壁江山”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它所承载的,不仅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也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长江答卷。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鉴往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足迹遍及长江上中下游,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推动出台一系列重要部署。2016年1月,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总书记强调“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2018年4月,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总书记嘱托“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2020年11月,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总书记提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2023年10月,在南昌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总书记要求“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这是继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之后又一国家重大文化工程;2022年8月,《“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印发,明确要求“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加强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挥重点建设段示范引领作用,推动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2023年7月,《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印发,在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充分发挥长江文化在价值引领、惠民育民、保护生态、推动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精心守护好长江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必须加大保护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长江沿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6万余处,约占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总量的39.8%。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的大量历史文化遗产,见证着长江文化的源远流长,昭示着长江文化的创造与魅力,是保护长江文化的重要根基。要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重大关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着力构建保护体系、健全保护机构、完善保护机制、筑牢法治保障,不断加大长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2023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一系列切实举措推动长江文化赓续不绝、传承发展。图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九江段景观。视觉中国 张驰/摄
讲好长江故事,传承好长江文化。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既要传承遗产本身,也要传承蕴含其中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从勾践卧薪尝胆、屈原忧国忧民,到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抗击倭寇;从红船启航、南昌起义、红军长征,到汶川抗震、脱贫攻坚、圆梦小康……长江边的故事,生动体现了一脉相承、与时偕行的长江文化。传承好长江文化,就要通过讲好长江故事,阐释好长江文化的内涵,不断提高展示传播水平;加强对长江文化起源特质和发展脉络的研究,深入挖掘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将长江文化背后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气韵更好呈现出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通过长江文化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中华民族和认同中华文明。
实现长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衔接。全面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就要使其进一步走进民众日常生活,融于人们衣食住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发挥文艺成风化人的作用,推出更多体现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提升长江流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优化供给、创新机制、提高效能,推动长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长江流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档升级,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强长江文化国际交流传播,提高长江文化走出去水平;发挥长江文化引领作用,推进长江文化融入城乡建设,促进长江上中下游协同发展,提升长江经济带沿线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一首《长江之歌》随着奔腾的长江之水,唱响未来。奋进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新时代的长江文化正在奏响新的澎湃乐章。
(策划:周昭成 许文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