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发朋友圈说,拆迁补了700万。”(3)
写这篇文章,当然不是为了告诉你,R的青春期,是多么地贫乏。
2008年,我和R同时考上了大学,上天垂帘,我们都是没伞的孩子,但都考得不错。
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我也不是那种家境好的女孩子。但比R幸运,我的父母身体健康,还有力气可以出卖,虽然家中没有任何结余,好歹没有负债。
R不行。进入大学的那天起,她身上就背负了沉重的助学贷款。
整个大学四年,兼职就是她的主旋律。
我算不清R到底做了多少兼职,家教、派传单、销售、餐饮服务员,八块一小时,八十块一天,R不停地出卖廉价劳动力,时常累得筋疲力尽才回宿舍。
记得有一次,她接到一份派宣传册的活,上百斤的宣传册,她一个女孩子,把它们放到小推车上,换乘两次公交,拉到另一个区的学校去派。
这样的舟车劳顿,30块钱。
那是一个女孩子,最好的青春年华。
有人一瓶面霜几百块,有人跟男友去看几千块的演唱会,同样有人,把汗水砸进广州的酷暑天里,换上一天的伙食。
几年以后,我跟R一起去澳门游玩。
彼时我们身上都有了点小钱。当然依旧买不起奢侈品,但已经可以买那个年纪的女孩子们,普遍用得起的护肤品了,一两百块钱一盒的面膜,几百块钱一套的日霜夜霜。
听起来很可笑是吧,真是两个猪精女孩上不得台面的“奢华”。可是,这样的消费,对于我们而言,已经是竭尽全力了。
我们兴奋得如同暴发户,在SASA和屈臣氏疯狂“扫货”,买了整整一个行李箱,像要把青春期里对自己的亏欠,全部弥补回来。
回酒店一算,呀,一行李箱的东西,原来也才两千块啊。
两千块,R和我,用了整个青春的努力。
当然不止做兼职那么简单。R最令我佩服的一点,是贫穷从未限制她的想象力。
R的牙齿不好看,就是俗称的“龅牙”。
大三那年,她的实习老师告诉她,这口牙齿会令她丧失很多机会,R毫不犹豫地,东拼西凑地去做了牙齿矫正。
在窘迫中长大的孩子,身姿都往往藏着几分卑微。R清楚这一点,所以她又去报了一个礼仪班,努力矫正自己的仪态。
更牛逼的是,她无比明白,寒门学子的出路就是读书,读很多的书,读更多的书。
所以,一有空闲,她就泡在图书馆。到大四毕业那天,她骄傲地告诉我,她的图书借阅记录,是全专业的前十。
R说:“幸好我推了自己一把,考上了大学。”
我说:“不,我相信,即便你去流水线,也会是最出色的工人。”
有一种人,一生都在竭尽全力成全自己。
R,就是那种人,她是注定会改变命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