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国人最高的仪式感(3)
年夜饭,以美食的名义迎接团圆
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是一年之中中国人最重要的一顿晚宴。在这一天,即便远隔千里无法到场,家人也总会给你留一个位置,摆上一幅碗筷,寓意“合家之欢”。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那时候没有全年无休、24小时不关门的商场,长辈们总是很早起来赶集,然后在年三十的下午赶回来,这时自行车上已经大袋小袋地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食材和零食。
孩子们会追逐在长辈们的身后,即使从他们那里讨来几粒水果糖也会开心地流着哈喇子,小脑袋里装满了对年夜大餐的想象。
掌厨的是家中的女性长辈,不过在我家,母亲多年前便从祖母的手中接过大勺,依旧是早起赶集,忙忙碌碌一整天地准备一大桌的宴席。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我曾经提议去饭店聚餐,但是年迈的祖母和两鬓斑白的母亲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说你要是真得心疼我们,就早点给我们找个媳妇儿回来帮忙,吓得我再也不敢提一句。
在年轻一辈眼中,年夜餐桌上那些鸡鸭鱼肉不过是平常吃得有些腻味的普通食物,但是在长辈们的心中却包含着对家人最美好的祝福。
亲手炮制一桌盛宴,以美食的名义迎接团圆、欢庆祈福,这样的仪式感,神圣不可侵犯。
大家现在都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年夜饭越来越没盼头了。
也许所谓的平淡,并不是因为物质丰富带来的味觉麻木,而是湮没在物欲之中愈来愈贫乏的精神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