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心定的地方,才是故乡(2)
菜籽沟风光
这里山色起伏,景色壮美。既有新疆特有的自然风光,又保留着汉族文化的独特余韵。“人在自然的一个小小角落,炊烟缓缓上升,从地通到天。”
美得他有点走不动道儿了。
然而,这又是个行将破败的小山村。外面的城市飞速发展,农民们纷纷外出打工,400多个农家院落里,只剩下了100多户人。村子里都是老人。年轻人在外,忙着讨生活,而村里的老人,也不时逝去。
“这是一个只有出,没有进的村庄。”
一座这么美的村子,慢慢地人就要走空了,没了人气,他不忍心。
于是,他和当地政府沟通,希望能把村庄交给他们去打理。
他率先申购了几十户民宅,很短时间内,30多位艺术家也积极响应,菜籽沟艺术家村落由此建了起来。
艺术家们不仅打理民宅,还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帮助拓展销售渠道增收。刘亮程自己申购了村里的废弃老学校,成立了“木垒书院”,这是一个传播儒家文化的道场。慢慢地,这个破败的村庄重新复苏了活力。
木垒书院
“以前一个商店都没有,现在有了,还冒出来好几家农家乐,给村里解决了就业,村庄建设的劳务收入已有上百万元。”书院筹资设立“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奖励对中国乡村文学、绘画、音乐、乡村设计作出杰出贡献者,吸引了全网数千万点击量,
“菜籽沟和木垒书院,是一个成功的商业行为吗?”
“噢不,当然不是的。我们13年冬天来到菜籽沟,到现在已经五年,没有任何利润。单单书院一项,就有了上千万的投资,主要是靠我的版税养着,已经养了四五年了。
它是个什么呢?是个情怀。
我们也不做旅游,我们拒绝做旅游,就做一个书院,一个艺术培训,条件成熟之后呢,做点儿国学教育,我还想着,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带一两个弟子,在青山绿水间,教育别人,启发别人,这都是一个文人愿意干的事情。”
刘亮程曾如此形容一个时代的现代化进程。
“所有的人们都在朝一个叫未来的地方奔跑,跑在最前面的是繁华都市,紧随其后的是大小城镇,再后面是稀稀拉拉的村庄。”
而在菜籽沟,村庄不跑,不闹。它们静静地矗立在原地,时代的新芽从枝头上冒出来,新鲜的,嫩绿的,根却扎得很深。
从离开村庄,到回到村庄
从离开乡村到回归乡村,刘亮程走了大半辈子的路程。
1961年的春天,为了逃避可怕的饥荒,他的父亲带着母亲从甘肃迁往新疆,落脚在一个沙漠边缘的小村子里。那个村子,承载了刘亮程最初的童年记忆。
他抓兔子,捞鱼虾,砍柴,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无处安放。于是,万事万物就成了他最初的启蒙老师。
“那时,我主要是向我放的牛学、向那些风中的尘土、向那只爱藏蛋的母鸡学,我从它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