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靠着钢铁起家的一块四川“飞地” ,我在这里长大却成了家乡的边缘人(3)
钢铁国企在当地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国家配套的标准基础设施,医院、学校、食堂、职工宿舍、文娱俱乐部……一应俱全,围住了城里的人,这一整个服务于员工和家属的产业链条形成了攀枝花“弄弄坪”最初的生活图景。我就是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童年,记忆里,只要在这个圈子里活动,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碰到熟人,连念书更换年级,班上也还总是同一拨人。
其他片区的规划也是这样的套路,一个厂区搭配一个生活区,区域之间被隔断山生生撕裂开来,大有互不干涉的态势,像各自搞了独立的小联邦。这座城市在时代的逼迫下,锐不可当地破除山丘,火速地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聚居部落。但“先建厂后建城”的模式堪称是一场毫无城市规划的运动,到了现在广受诟病,路窄而不通达,依旧只能靠着不停开山挖路来拓宽城市的半径,市中心也是迁移了又迁移。
一座肮脏的江城,处处都可以看到飞速发展的痕迹。皮带工们戴着防尘口罩捯饬一筐一筐的煤炭和钢铁。我妈虽然坐办公室也常常抱怨,只要有一天下班忘记关上窗户,第二天桌上简直就是灾难,一层薄薄的灰糊在上面,用手一摸还是油油腻腻的。
这是一座根本不需要睡眠的城市,烧结厂、炼钢厂、焦化厂、轧钢厂、氧气厂……电炉锅炉没日没夜轮番转动,每每经过还能听到乒里乓啷的捶打声,大烟囱往外不停排放雾气,充满刺鼻化学制品的味道。有一年我小学期末考试,附近的硫磺厂爆炸,我坐在考场里望向窗外,活像有一块黄灰色的裹尸布笼罩在城市上空。
很快远山上的野火
就熊熊燃了起来,透着一股建市之初
“烧山”的荒诞劲儿
不过戏谑的是,这座曾经名列“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的重工业城市现在的官方标签是“阳光康养胜地”,现在我每年回家都发现天蓝到令人惊诧,周边的乡县都和盛产的水果捆绑在一起做旅游广告,大田石榴、中坝草莓、米易琵琶……新修的老年人度假别墅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覆盖在新的地理区域,成批成批的商品房在众目睽睽之下崛地而起,我一直很怀疑是否真的卖得出去。但是连我爸这个习惯了烟雨缭绕的重庆人现在都不再叫嚷着要回老家安度晚年了,我还是勉强感受到了一点这座城市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