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中国最后一名纯粹的文人(2)
“吊儿郎当”的大学生活
1939年,汪曾祺决定去西南联大上学。他选择西南联大的原因,是因为听说这三所大学的学风自由,上课考试都很随意,可以“吊儿郎当”。
汪曾祺在文章中也曾说,他来西南联大,就是为了寻求潇洒。而汪曾祺的大学生活,也的确是潇洒到了极致。
逃课,考试作弊,替人当枪手,考试当天睡过头,因为失恋几天卧床不起……这些都是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时期的“丰功伟绩”。
那时的汪曾祺“自由主义”十分严重,对于自己喜欢的科目就十分肯下功夫苦读,甚至可以在图书馆读一本喜欢的书一直读到天亮。但是对于自己不感兴趣或是极不擅长的科目,如体育,英语等,虽是必修科目,也是能避则避。
在这潇洒的四年里,汪曾祺看了大量的西方文学,在创作方面更进一步,并获得闻一多,沈从文等人极高赞誉的同时,却也因为英语不好没能拿到毕业证书,只能算是肄业。
从左至右:
西南联大中文系李荣,汪曾祺,朱德熙
丢了到手的大学文凭,这对汪曾祺找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尽管那时他已经发表过几篇小说,算是小有名气。但是很多地方依然一听说没有文凭,就拒绝为他安排工作。
在几经周折之下,汪曾祺才在联大同学所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当起了教师。
这所中学的师资素质可以说是相当强大,上到校长,下到教员,全部都是联大学生。但是办学条件却显得相当恶劣。办学基金是靠演了一暑假话剧筹集起来的,校址是一座荒村中的废弃仓库,甚至窗户上连玻璃都没有。
因为资金紧缺买不起像样的饭菜,教员们甚至要自己上山挖野菜来吃。到了后期由于通货膨胀,更是屡屡拖欠教职员本就微薄的薪水。
但面对这样艰苦的条件汪曾祺却显得相当乐观,他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
教员一人一间卧室,室内床一,桌一,椅一。还要什么呢?挺好。
在建设中学任教的这段期间虽然生活艰难,但汪曾祺却始终没有放弃写作。《复仇》《老鲁》等小说,都写于这段时期。并且除了写作之外,汪曾祺还在这里结识了他日后的妻子,施松卿。
汪曾祺与施松卿都是西南联大的学生,毕业后又一同来到建设中学教书,两人自然而然地变得熟悉。感情也在一起看电影,一起看病,一起养马中不断升温,最终确定了俩爱关系。
那年汪曾祺25,施松卿27。
汪曾祺与施松卿结婚纪念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