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中国最后一名纯粹的文人
文 | 寒江雪
潇洒率性,自在而活。
前不久,《舌尖上的中国》3开播,有别于前两季的好评如潮,这一季节目自开播以来就因为剧情硬伤太多引来一众吐槽。
很多人看失望之余也发出了这种感慨:“如果汪曾祺先生还在世,这节目真应该交给他来拍。”
的确,谈到中国最了解美食的文人,很多人都会第一个想到汪曾祺。他笔下的《端午的鸭蛋》,《黄油烙饼》等文章,着实让许多人心心念念地馋了好多年。
在汪曾祺先生的诞辰98周年,我们也许应该了解一下这位被称作“中国最后一名纯粹文人”的率性一生。
“百无一用,乃成作家”
1920年3月5日,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实业世家。汪家在当时虽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但家境殷实且文化底蕴雄厚,家中所收藏的书画,字帖均不在少数。
在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下,汪曾祺在四五岁时,就已经能背下《长恨歌》,《西厢记·长亭》这类的诗词。也为他将来走上文学之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不过按照汪曾祺的话说,成为作家是因为自己“百无一用”。
我事写作,原因无他
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考入大学,成天“泡茶”
读中文系,看书很杂
偶写诗文,幸蒙刊发
百无一用,乃成作家
这是汪曾祺69岁时写的诗,虽然调侃的成分居多,但仍然一语道破了他成为作家的原因——数学不好。
他似乎是一个天生的文人,从上小学开始,他的国文成绩就一直是全班第一,作文更是常拿满分。
但与傲人的语文成绩相比,汪曾祺的数学只能勉强用“凑合”来形容。因为二三年级时跳了一级,从此他的人生便彻底与数学绝了缘,只能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汪曾祺一生看过很多书,也写过很多书。不过真正算起来,汪曾祺在写作方面的启蒙老师应该算是沈从文。
1937年抗战爆发,江阴沦陷。汪曾祺为了逃难曾经在庙里居住过一段时日,当时陪伴他的是一本沈从文先生的小说选集。这本书让汪曾祺知道,原来小说是可以这么写的。
汪曾祺与沈从文,摄于19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