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从平庸到优秀,再到卓越?(2)
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比其他两组学生花在训练上的时间要多得多,他们在18岁之前平均练习了7401个小时,优异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了5301小时,最逊色的一组学生平均练习了3420小时。
毕业于同样的音乐学府,当多练习几千个小时,还是少练习几千个小时,会让这些学生的前途有天壤之别,最杰出的学生将来会成为明星一般的世界级小提琴家,而最逊色的一组学生,最终只能成为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师。
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正是依据这个研究的成果,演绎出了著名的1万小时天才理论: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真的没有天生的才华吗?那像莫扎特那样的人又如何解释呢?
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里破解了莫扎特的天才传说。
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神童之一,莫扎特被认为拥有无法解释的天才,也因此他一直被作为一个典型例子,用来证明某些与生俱来的才华,往往只有少数幸运的人才能拥有,其他人并不具备。
这些少数的幸运儿不同凡响,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
但实际上,莫扎特能在6岁时就在欧洲巡回演出,是因为他在4岁以前就开始接受父亲的高强度训练。
许多传记说,莫扎特6岁就开始作曲,更可靠的说法是莫扎特6岁左右开始学习作曲,真正写出第一首原创的曲子大概在十五六岁左右,那时他已经在父亲的指导下经过了十年的刻苦训练。
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里,提出了他最核心的观点:足够长的练习时间和正确的练习方法足以把每个人从新手变成大师。
在一个人成为杰出人物的过程中,天赋也许可以在刚开始的时候带来一点优势,但作用微乎其微,相反,高估天赋的作用,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
我们在中学课本里都学过一篇课文叫《伤仲永》。仲永五岁就能指物做诗,而且文理可观。可是他没有继续练习,而是被父亲带着四处表演赚钱,因为猎奇的人都想一睹神童风采。
很可惜,如此早慧的孩子,到了十二三岁就泯然众人了。我们可以想见,如果莫扎特也遇到这么一个贪利短视的父亲,结局一定也是泯然众人。
高估天赋的作用,不管是对于被认定为有天赋的孩子,还是被认定为没天赋的孩子,都可能是一种伤害。
读书的时候,班上总有一两个似乎特别聪明的孩子,他们好像不需要怎么努力就可以拿到好成绩,老师家长夸,班上同学羡慕,他们也沾沾自喜。
他们在低年级的时候,还可以靠抖机灵、吃老本蒙混过关,到了高年级功课有难度的时候,他们就落入中下游了。
所以有教育专家告诫家长,可以夸奖孩子努力,但要慎重夸奖孩子聪明。
比意志力不足更可怕的是,动机不足
可是不管在哪个领域,日复一日的训练都是枯燥的,是不是只有那些意志力超强的人才能坚持下来,顺利地从新手变成大师呢?
在《刻意练习》里,艾利克森像否定天赋作用一样,否定了意志力的作用。他认为,与其谈论不存在的意志力,不如谈论动机。只要动机充足,再辛苦的事情,人们也能坚持。
比如经济不宽裕又不得不买昂贵机票的人,即使平常早上起不来,如果买了早班飞机,一定会早起赶飞机;学霸女神告诉学渣男生,如果能考上和她一样的大学,就考虑和他在一起,学渣男生突然就有了动机拼命学习。
那么如何强化自己的动机呢?
首先,可以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练习,不受所有其他义务和分心的事情干扰。
在《成为作家》里,对写作练习最著名的建议就是晨间写作,也就是睁开眼睛后的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是固定的写作时间。晨间写作之后的进阶练习是固定时间写作,一到规定的时间点就雷打不动地坐在书桌前写作。
其次,学会自我调整,没必要和自己对着干,给自己心理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比如晨起跑步特别艰难,没必要因为早上起不来,让自己心理上抗拒锻炼,大可把时间安排到晚一些的时候。
再比如我写日记,一开始我希望自己每天都写,可是我发现逼迫自己每天写,写日记就变成了一件不开心的事,后来我就调整成了想写的时候写,有时候一天写三次,有时候一个月就一两次,不受拘束,结果这个习惯坚持了数年,我也受益匪浅。
第三,注重身体保养,把身体当成朋友一样相处。
我们睡眠充足、饮食规律,身体状态好的情况下是比较容易专注的。与其在身体疲惫的时候,指望靠意志力强撑,不如休息好。
练习写作、练口语,无论做什么,练习的时候高度专注,累了就休息,你不理会身体发出的信号,身体也不会听从你的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