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从平庸到优秀,再到卓越?(3)
第四,保持和强化社会动机,加入相应的团体。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个不多见的全才,他不仅是美国的政治家、外交家,还是文学家、科学家、发明家。他就是在团体中强化进步动机的。
他在21岁的时候就在费城招募了11位对学术最感兴趣的人,组成共同进步的俱乐部。每次聚会要求每一位成员至少提出一个有趣的交谈主题,供小团体进行公开探讨,每一个季度,每位成员必须写一篇文章,读给大家听并由大家一起讨论。
富兰克林通过创建这个俱乐部,不仅保证他自己经常能接触到对学术最感兴趣的人,而且给了他更强烈的动机深入专研各种学术主题。
第五,有些是来自内心的渴望,真正持久的动机都来自内心。
比如我写作,在做公众号之前,除了工作需要的新闻报道,我的写作只有日记这种不公开的写作。因为把心中所思所想诉诸笔端,对我来说是一件有快感的事情,这是我写作最大的动机。
我长期阅读,长期写作,读书的时候也一直是用功的学生,别人依据我的这些表现,赞我意志力过人,其实我不靠意志力,我靠的是内心强烈的动机,是好奇心、求知欲,是思考的乐趣以及把思考所得变成文字的欲望。
保持动机的秘诀,就是意义感。无论做什么事情,做之前,想清楚做这件事的意义,你做这件事的理由。如果一件事能有多重动机、多重理由,那就更好了。如果单独一个人动机不足,那就加入一个能促进共同进步的团体。
别被意志力给骗了,大多数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靠的不是意志力,而是强大的动机。
请记住,比意志力不足更可怕的是,动机不足。
对自己停止成长的那个节点,保持警惕
有没有发现,我们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时,很大程度是都遵循相同的模式?
我们来想象一下,一个普通人学习网球的过程。
也许是看到朋友们玩网球很有趣,他也想加入,所以决定开始学习打网球。他买了装备,可是他连怎么握拍都不知道,所以他报了付费课程或请某位朋友教授基本知识,学习完再练习,练习完再继续学习,他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网球技能。
终于,他和朋友们打球时能做到有输有赢了。虽然对自己打球的技术还没有完全满意,但他不再有动机寻求进步了,在之后的十年里,他一直是这种“还行”的网球水平。
生活中,很多事情像打网球一样,只需要我们达到中等水平、能胜任就可以了。比如做菜、开车、唱歌等等。
可是如果什么事情都只要求自己达到“可接受水平”即可,那就注定只能是一个平庸的人。
参加工作入职的前三个月,一个人的进步是最快的。可是一旦过了试用期考核,能力达到了岗位要求,并且可以比较得心应手地处理工作,大多数人的成长就停滞了。
职场里,如果你留心观察过自己的同事,你会发现特别差劲的不多,因为太差劲的留不下来,特别优秀的也不多,因为特别优秀的在一个岗位不会留太久。
大部分是平庸的,他们的能力刚好能够胜任手头上的工作,但不会超出预期,他们拿着虽然不是特别多但是自己还可以接受的薪资,就这样一直平庸下去了。
一个人的能力发育总是会遇到瓶颈期。瓶颈期的特点就是,似乎看起来你不可能再取得任何进步,或者你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才能提高水平。
平庸的人,就是遇到瓶颈期就以为自己已经到了天花板的人,是安于“可接受水平”的人,是更早放弃成长的人。
而杰出的人,是所图更大的人,是永远对现状不满意的人,是始终相信还可以更好、还可以继续精进的人,是对自己停止成长的节点十分警惕的人,是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