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绵羊》:每个关心孩子教育的家长,都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启发
点击上方收听
“读者荐书027”《优秀的绵羊》
我们到底想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德雷谢维奇指出,受人追捧的常春藤名校正在批量生产“优秀的绵羊”,他们看似个性十足,其实是在不断迎合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期待,他们缺乏主见,擅长模仿,大部分“绵羊”的眼睛盯着的都是金融业或咨询业这块“草地”,渴望毕业后顺利进入华尔街。
德雷谢维奇认为,“优秀的绵羊”是这样造成的:
为了进名校、接受精英教育,变成未来的精英,家长变身“直升机父母”,监控、左右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人生经过严格的规划,一步都不能踩错。家长悉心培养,孩子们则全力配合。这样的孩子从小就知道别人希望他们变成什么样子,却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中国也有大量这样的学生。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批评北大的学生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认为他们智商高、世故、善于表演、懂得配合,非常明白如何利用体制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利益。
近几年,媒体经常批评北大清华招收的高考状元,大多选择了金融管理专业。读了这本书我们会发现,东西方精英学子们的选择其实惊人的一致,他们的选择无关热爱和理想,大都是精细的利益计算之后的结果。
在书中,德雷谢维奇引用了哈佛大学本科招生办主任菲茨蒙斯的一段话:
就算是那些曾经赢得无数奖项的最成功的学生,他们也会在某个时刻停住脚步思考这一切是否都值得。在他们三四十岁的时候,他们是社会公认的有成就的人,但他们往往让人感到,他们不过是一群在终生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他们最终从事的职业是出于他人的希望,他们没有去体会自己的青春,他们总是在追逐一些未经深思熟虑的目标。
菲茨蒙斯见惯了这类优秀的孩子,他们极其聪明,但缺乏方向感;他们拥有最强的大脑和无可挑剔的敬业精神,但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洞察力;他们擅长算计,愿意把人生得失替换为考试题,以分数论英雄,这样的人容易获得职业的成功,但他们的人生却充满迷茫。
作者德雷谢维奇毫不避讳地指出:
家庭派送出一个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认为自己是独立、自由的,但其实他们不过走上了一条完成父母使命的道路。
在书中,作者提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私立学校的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到文字里别人肆意飞扬的青春,一个孩子放声哭泣。当天晚上,这位老师就收到了孩子母亲的电话,母亲恳求老师:“请你不要再给他洗脑了,他上了你的课,已经不想成为股票经纪人了。”
▲电影《死亡诗社》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