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5)
材料一 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因此,“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学为体中的“体”,不是指身体或形状,而是指国家的本体、主体、政体、基干、准则、法纪,简言之,“体”就是封建社会的政权。这个“体”,君临一切,高于一切,凌驾于一切人和一切事之上。“中学”和“西学为用”,都是为了保护和尊崇这个“体”。所谓西学,大体上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二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精神文明,主要是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
——摘编自邵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议》
材料三 张之洞系统阐发的“中体西用”论具有兴西学和保中学的两重性,即在为维护封建旧学张本(指事先为事态的发展作好布置)的同时,也为西学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刘健清、李振亚《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为什么是当时“更好的宗旨”?分析其思想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体”和“西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提出的根本动机。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
【答案】(1)原因: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国人不易接受新思想;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策略中庸,便于国人接受,利于西学传播。特征:“中体”是根本,是“西用”的前提;中西文化的交融。
(2)内容:中体指封建政权的根基,西学是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观念。动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3)作用:促进西学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促使思想解放,有利于近代化进程。但其固守封建制度,抑制了西学作用的最大化,不能推动社会的根本变革。
【解析】(1)原因: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一中的“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封建主义充斥”可以得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国人不易接受新思想;由“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可以得出策略中庸,便于国人接受,利于西学传播。根据所学中体西用的思想产生的背景可知,当时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特征:需要结合所学中体西用的相关知识和材料一回答,根据所学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主张可知,其思想特征是“中体”是根本,是“西用”的前提;由材料一中的“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可以得出中西文化的交融。
(2)内容:题目要求“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国家的本体、主体、政体、基干、准则、法纪”、“封建社会的政权”可知中体指封建政权的根基,由“所谓西学,大体上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二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精神文明,主要是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可知西学是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观念。动机:由材料二中的“君临一切,高于一切,凌驾于一切人和一切事之上”、“都是为了保护和尊崇这个‘体’”再结合所学中体西用的相关知识可知其动机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3)作用:题目要求“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根据题干要求可以知道,这一思想所起到的作用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来分析。由材料三中的“为西学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可以得出这一思想有利于促进西学传播;结合所学可知,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促使思想解放,有利于近代化进程。但也应该看到另一面,也就是其固守封建制度,抑制了西学作用的最大化,不能推动社会的根本变革。
点睛:对于材料解析型问答题的解答,一定要明确设问的要求。首先仔细审清设问,获取有关“问题信息”。设问都是针对材料设计的,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材料的内涵,体现命题者的意图。认真阅读分析设问,并借助设问的启发揣摩材料的脉络方向,可降低阅读的难度,提高解答的针对性。要注意是否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如需要,答题时要回归书本,拓展思维,补充认识。
23. 罗斯福新政期间的农业改革被誉为是“在美国试行的最勇敢的社会实验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自立国以来,农业一直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自由放任的生产经营模式为美国农业带来了巨大繁荣。从1914年到1919年,美国的农产品出口总额增加了2.64倍,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产品平均价格分别上涨了114.7%和110.3%,农业总纯收入增加了近3倍。20世纪30年代初,农业受到严重打击,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1967=100)由1928年的64.8下降到1932年的29.5,下跌了55.5%,农场纯收入由61.5亿美元降至20.3亿美元,下降了67%。
材料二 1938年2月通过的《农业调整法》明文规定,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美国农业部先后主导建立了国家农业信贷署、农产品信贷公司等机构,负责对处于困境中的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直接补贴及技术支持。政府还动用行政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从而达到“保证价格”的目的。新政期间,华莱士(时任美国农业部长)几乎在实施每一项国家干预措施时,都注意与农民进行“协商”,注意培养农民及地方的主动合作精神。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祖奇《亨利·A·华莱士与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上半叶美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显著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政期间美国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新政前后美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角色的变化。
【答案】(1)变化:从巨大繁荣到严重危机(价格上涨、总收入增多到价格普跌、纯收入急剧下降)。原因: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波及农业;长期农业自由放任政策为农业发展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