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体裁之韵文体
韵文体包括诗、词、曲、辞赋、骈文等等。
茂名啵http://www.0668bo.com
1、诗
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诗作为我国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源远流长,成就显著。其发展脉络为:
(1)上古先秦时期 诗歌起源创作时期。代表作品为《诗经》《楚辞》。《诗经》以四言为主,多用赋、比、兴手法,代表现实主义源头。《楚辞》以七言为主,里边多加“兮”字。善用想象、象征、夸张、比喻等手法,代表浪漫主义源头。
(2)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诗歌以五言为主,既有浪漫主义作品,又有现实主义作品,表现手法多样。这时的代表作品有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还有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的作品,特别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成就甚高。
(3)唐宋时期 诗歌发展的繁盛时期,唐诗的成就是把古代诗歌的发展推向了高峰。李白和杜甫代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传统的最辉煌成就,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诗风,写出了许多不朽的诗作。除“李、杜”以外,唐代还出现了边塞诗派、田园诗派,以及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成就都非常突出。唐诗发展到了宋代,出现了杰出的词人——苏轼、辛弃疾等。他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此后,陆游代表了这一时期诗歌的最高成就,写出了数量众多的优秀诗作,成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4)元明清时期 诗歌发展的继承艺术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继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也出现了一些重要诗人,创作了一些有名的诗作。如顾炎武的《精卫》《秋山》,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诗歌同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其样式特点是非常突出的。这一点我们尤应注意。
2、诗歌分类
(1)按内容说,可分为叙事诗(如《木兰诗》《石壕吏》等)、抒情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涉江》等)、哲理诗(如《登鹳雀楼》等)。
(2)按形式说,可分为古体诗、格律诗、词等。
①古体诗 又称为古风。唐朝以前的古诗均为古体诗,它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南北朝民歌等。唐朝以后也有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等,每首诗字数不定,句数不定,平仄用韵不严格,像乐府诗,标题又常加“歌”“引”“行”“曲”“吟”等名称。
②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指唐朝以后的古诗。说它为近体诗,就是因为有严格的格律限制要求。作诗是绝对不能违背格律的。近体诗有哪些格律要求呢?我们先说,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五绝每首诗四句,每句五言,全诗共20字。七绝每首诗亦四句,每句七言,全诗共28字。绝句可看做是律诗的截取。律诗可分为五律和七律。五律,每首诗八句,每句五言,全诗共40字。七律,每首诗亦八句,每句七言,全诗共56字。这就是说,格律诗首先必须遵守字数规定,不得少,也不许超过;其次必须遵守平仄、对仗、用韵的规定。这里,我们先弄清律诗的几个名词:一首律诗共八句,共分四联,每两句一联;一二两句叫首联,三四两句叫颔联,五六两句叫颈联,七八两句叫尾联。颔联和颈联四句必须对仗。每联的两句,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由此,我们可以掌握平仄、对仗、用韵的规定: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上下平仄相拗。对仗句上下词性相同,联与联之间平仄相粘,上联对句第二字,与下联出句第二字,平仄相同。押韵押在偶数句上,押韵必须为平声韵。这些就是格律诗的严格限定,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定,就可选字、选句入诗,就可将打乱顺序、混杂在一起的格律诗重新组合起来。
③词 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写词又叫倚声填词。词产生于唐,成熟繁盛于宋,是诗的演进与发展。词与诗比较,更集中于抒情,极少叙事的内容,也很少揭示哲理。其格律限制比诗更严格。词有词牌,词牌决定了每首词固定的字数、固定的句数、固定的平仄用韵。一种词牌有一种词牌的“三固定”,它是丝毫不可随意的。要想填词或解决词方面的问题,就要熟悉各种词牌的格律,否则是无法办到的。词虽然在内容上不好分类,但按照字数的多少又可划为:58字以内为小令,不分段。59字至90字为中调,可分段,称上、下阕或上、下片。91字以上为长调,可分三叠、四叠……词除了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外,每种词牌的内容大体上也固定,要抒发什么感情也是有讲究的,这些都要注意。
④曲 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是配乐的长短句。它由词演化出来,兴起于金元时代,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的使用口语。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数是令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顺序一般倒写。各“煞”是“尾”前的配曲,最后用尾结束全套曲。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就是小令,《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就是套数。杂剧是在宋金时期诸宫调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元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在结构上包括四折一楔,每折戏只能用一个宫调,如《窦娥冤》就是旦本,而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宫”调。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组成,科是剧本中对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规定,唱就是唱词,白就是人物的对白或独白。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末(男子)、外末(老年男子)、净(花脸)、旦(女角色)、正旦(女主角)、卜儿(老妇人)、丑(小花脸或三花脸)等。说到曲,就要了解宫调和曲牌。曲牌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格。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如《窦娥冤》中的《耍孩儿》《鲍老儿》《叨叨令》《端正好》《滚绣球》《一煞》《二煞》等都是曲牌。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宫调是音乐术语,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
⑤辞赋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诸子散文中,后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称“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文赋”。辞赋这种文体,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注重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铺采文,体物写志”,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侧重于借景抒情,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较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