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与困惑-读《今日简史》看当下的四重困惑(2)
当我们认不出还不成熟的人工智能其实只是人工智障,那就会让自己变得愚蠢。书中讲述了一个在GPS指引下将车开进太平洋的司机的故事,讲了人类再还不了解自己心智的秘密时就将探索的责任交给了算法。退化的人类使用着进化的计算机,不知不觉的互相伤害,并伤害着地球,这才是当下在千年的视角上最让人困惑的事。
厘清是什么让当下的人困惑,也就实现了这本书的初心,让多一些的人能参与关于未来的辩论。作者没有给出解决的方案,但是指出了那些方案是不可行的。比如让变化慢下来就不行,书中写到,哲学家很有耐心,工程师的耐心要小的多,而投资者是最没有耐心的,就算你没有想清楚该怎么用这股设计生命的力量,市场也不会允许你花一千年想清楚再做。
提供全民基本保障金,也是不行的。什么叫基本需求?什么是全民?这写问题是没法用科学说清楚的。即使提供了无条件的物质保障,就能够保证有意义的生活吗?如果智能的目的是扩大宇宙间中意识的数量,那不应该更关注精神的需求吗?广泛的社群和有意义的目标,也许会让被机器抢走工作显得塞翁失马。
而回到个人各扫门前雪的民族国家,则无法解决全球变暖,核战争,科技进步带来的全球性问题,也不行。至于传统宗教,则是用增字解经的方式将现代的科学包装成古老的教义。而基于文化认同来区分那些敌我,也会让个人的独特性被基于统计的,过于笼统的群体的属性所裹挟,从而无法让更多人参与到全球性问题的讨论中。
那这本书究竟有没有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了,似乎并不多。作者写道真正重要的信息绝不会是免费的,是需要从一手的科学文献中直接去获取的,作者提到科幻小说在塑造人们对未来的思考时比科研论文更有影响力。但很快又写到了自由意志这个幻觉的破灭可以从好莱坞《头脑特工队》的成功看出。又借着《美丽新世界》指出你的大脑和自我都是母体的一部分,想逃离母体,就必须逃离自我。
在书的第19章“教育,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书中终于给出了作者对种种困惑的最终解药-扩大自我的边界。书中写道:在21世纪,摆脱对自我的狭隘定义可能成为必须的生存技能。“想适应未来的世界,现在我们该教给孩子的是“4C”,即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和创意(creativity)。或者说,学校不应该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强调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够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
对个人来讲,第一个的建议则是认识你自己,再去构建一个自己能参与并延伸到超出自己视界的故事。故事不必是真实的,但却能让你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但作者接着指出,没有人应该仅仅是一个故事中的人物,也不应该忽视真实和虚构的区分。尤其是当面对“牺牲,永恒,纯净,恢复“时,更要注意将关注点拉回现实的痛苦上。书中写道:“如果想知道宇宙的真相,人生的意义,自己的身份,最好的出发点就是开始观察痛苦,探索痛苦的本质。答案永远不会是一个故事”。
除了这些积极的建议,书中最有价值的一段话我忍不住摘出,作为这篇小文的结尾。
如果真要做出某些人士最重要的决定,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相信那些承认自己无知的人,而不是那些声称自己全知全能的人。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宗教,意识形态或世界观能够领导世界,那我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的宗教,意识形态或价值观过去犯过那些错误,当时它做错了什么事?如果你无法找到一个认真的回答,至少我是不会相信你的。
总结一下,《今日简史》一直围绕着一开篇提出的问题,方法大多是从反面去思考,告诉你什么不是清晰的见解,至于去除了那些阻碍清晰思考的成见,剩下的东西就算是晦暗的,也是能让我们籍之向死而生的意义。另外这篇小文还想借着《今日简史》说说猎奇和惊奇的区别,这个时代把好奇心捧得太高了。而但凡被捧杀的,都是在困难的小路上架设了断头的高架桥,将俩者区分清楚,实在是少数能在成年后改变思考质量的方式。重复一下,惊奇者会带着大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去接触新知,会用自己的积淀而不是一无所有的去解读新知,会使用新知去完善而不是推翻旧有的观念,会主动用新知改变自身而不是等着新知将自己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