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途径改革
摘 要:在中外合作大学开设思政课既富历史意义又具创新意义,如何在多元文化场景中坚持开展涉及国史、国学的国情教育和有关国民品格、公民精神的思政课程,引导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如何在国际化教学环境中宣传中国文化,引导国际师生了解中国、热爱中国、肯定中国,这是中外合作大学思政课的着力点。中外合作大学开设思政课面临许多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在充分借鉴汲取传统大学思政课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切合实际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证明,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例的中外合作大学形成了以“中国文化课”为课程名称,专题设置以“实际”为导向、评价体系以“全程”为理念、师资队伍以“专业”为标准的经验。这一模式对于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全国范围内的中外合作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乃至传统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外合作大学;思政课;教学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样式,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批独立设置、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相继诞生,这类大学处在中西方不同历史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政治制度的交汇点上。如何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如何有效进行国史、国学、国情教育和有关国民品格、公民精神的政治思想引导?如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一个既具历史意义又具实践价值的重大命题。
中外合作大学开设思政课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大学思政课整体现状
一是大学公共课的定义有欠清晰和完整,思政课受到“学术偏弱”的不公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公共课的一门。若说起对思政课的学术评估,过去恐怕难得有人会定位其学术品位,更难得有人会认为需要像对待专业课那样以学术的姿态和要求去对待这门课。年复一年,学生口耳相传,不知从何时起,“思政课学术偏弱”似乎已成定调,这一“定调”为思政课的教学带来诸多困扰,也很大程度影响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自信。若长此以往,这不仅影响到思政课的尊严和荣誉,更影响到青年人对于基本国情的体认、以及中国人品格塑造和社会风气养成等各个方面。
二是大学思政课“使命与实践”的张力把握尚欠火候。西方学者认为,把一种观点称为“意识形态”的,似乎就是已经在含蓄地批评它,因为意识形态的概念似乎带有一种负面的批评意义。[1]由此看来,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的一线工作者需要格外审慎地考虑“怎么说”这个问题,即把握使命与实践之张力,这关乎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前,学术界就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问题已有广泛探讨和诸多尝试,也已取得许多成效,但现实形势仍有待改善。以往,中国传统大学的学生价值观教育较多地采用显性教育的方式,主要渠道是思政课课堂,由于教学方式的单一化、师生之间主体—客体固定化等原因造成普遍存在“填鸭式”的灌输现象,再加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偏见,造成很多大学生对这类课程存在逆反心理。
三是大学思政课价值观引导和经典思想传承尚未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大爆炸阶段;另一方面,各种理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同时,青年学生生活节奏趋快、压力增大,需要相对过早考虑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受教育大环境和学生所学专业的影响,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内容缺乏足够的知识积淀和专业眼光,尤其缺乏人文经典的阅读体验经历。这或许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难题。这也为我们的课程教学带来很多现实挑战。
2.中外合作大学思政理论课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中外合作大学的思政理论课需要引导学生坚守中国立场、弘扬中国文化。中外合作大学处在多元文化交汇点上,我们需着力培养和引导学生理解自身的立场和处境,不仅站在中国人身位上思考问题,更要站在中国人身位上解决好问题,以期呈现来自这个视角的见识、气度和风范,促进国际理解,在与国际师生交流往来时,自觉、自律地表现中国青年的良好面貌,做一名中国文化的宣传使者。
二是中外合作大学的思政课需要落实“全面育人”教育理念,促进当代大学生加深对中国历史、法律、道德、政治和国情的理解和认知,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和思想道德修养引导。在中外合作大学,我们需考量学校的独特国际化教学环境,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以促进祖国情怀的熏陶和养成、“中国立场”的展示和呈现。同时,我们还要提升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需要充分汲取学校专业课程的成功教学经验(教学环节上分讲座课、讨论课和小组讲述课;教学方法上加强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等)。在此基础上,还需考量中外合作大学专业课设置的现实情况(学生中有大学三年级赴国外交换学习的;也有大学三年级、四年级均在国外学习的),并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考虑将该门课程必修课的重心落在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阶段。
三是中外合作大学需要积极开拓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路径。中外合作大学的思政课需在汲取国内大学传统思政课的成功经验和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有效实施思政课教学,适应国际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可以尝试显性教育结合隐性教育的形式,在显性教育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力、接受度,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表现良好的教学态度、彰显有品味的个人魅力;在隐性教育中,力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加强其预期性、潜伏性意图,并与显性教育形成积极的、长期的、动态的互补。
3.中外合作大学思政课改革的可能性
一是中外合作大学存在充分的条件和空间,梳理和整合传统大学思政课的内容,加深科目间的内在逻辑,形成内容紧凑、体系完备、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目前,中外合作大学基于自身情况存在改革传统大学思政课的潜在可能,我们通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深入学习研判大学思政课的培养目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现状,得出结论认为:我们要严格执行党和国家对该门课程的要求,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用实用好统编教材,把按要求“开设课程”与“开好课程”有机统一起来。以统编教材设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实施“4+1+X”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