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穷的开始》重新了解进步与启蒙(3)
而好解释通用性的第三个体现,在于其具有1+1>2的特性,书中写道:所有知识增长都是通过渐进的改进实现的,但在许多领域里有一个节点,知识或技术系统一项渐进的改进在此时会导致延伸范围突然扩大,使系统成为相关领域的一个通用系统。这方面的例子,可以去看看那些睡美人发明,很多很棒的主义很早就被人发现了,但必须等到配套的基础设施都具备了,才能具有很大的适用范围。具有向通用性转化的潜力,也是好解释的另一个特征。
在这本书的第八章,作者用康托集合论无穷旅店的例子来解释数学和物理学的关系,这可以看成是对通用性的一种限制。人们都说数学是最通用的,能够跨越学科,解释不同领域的现象。但作者指出所有的知识都由物理过程产生,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受自然规律制约。我们的数学知识的可靠性,永远从属于我们关于物理现实的知识的可靠性。一个数学命题是否可以证明、是否可判定,都取决于物理规律,这决定了哪些抽象实体和关系可用物理对象来模拟。数学的目的是去理解,它的总体方法是提出假设、根据它们身为好解释的程度来进行批评。
好解释的通用性还体现在其是美的,美不是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客观事实。花在人眼中总是美丽的,而它们的设计是为一个显然与人类无关的目的进化而来。花儿之所以美丽,是如同好解释一样,要和伪造者做持久斗争。其结果是一个每一部分都比不可少但却有序可循的结构,从而在预先的共享知识不足以提供难以伪造的信号时,解决了创造此类信号的问题。
在书的十三章,作者展现了他真正想在这本书中达到的目标,即在广大读者心中重塑启蒙运动中对进步的渴望。这章的标题是《一位物理学家的怀哲学史以及对坏哲学的若干意见》,作者先是反对了量子力学对其学科基础的哲学解释的漠视,认为不能仅仅认为一个理论能够预测未来,就忽略其背后的对世界的解释是什么的问题,接着作者指出了什么是坏哲学,坏哲学指不仅本身错误还主动阻止其他知识增长的哲学。经验主义的后裔、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工具主义、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后现代主义”都属于坏哲学。
例如19世纪发展起来的实证主义学说试图把一切不是“从观察中推演而来”的东西从科学理论中剔除。而后演化出的逻辑实证主义则认为不能通过观察验证的陈述不仅毫无价值,而且毫无意义。这一学说不仅威胁要扫除解释性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扫除整个哲学领域。特别是逻辑实证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哲学理论,它也不能被观察验证,因此它声称自己(以及所有其他哲学)是无意义的。
而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拒绝理性批评或改善的叙事,正是因为它拒绝所有的批评、认为它们只是叙事。创建一个成功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实际上纯粹就是一个如何满足后现代主义者群体标准的问题,其标准已经变得非常复杂、排他、以权威为基础。这样的东西绝不适用于理性思考:创造一个好解释很困难,其原因并不在于谁决定了什么,而在于存在一种客观现实,它不符合任何人的预先期望,包括权威的期望。
足够多的人如果相信了知识的井已经干涸了,那人类知识的进步就真的会停摆,低垂的果实会被摘光,经济会陷入滞涨,而如果能摆脱坏哲学的影响,那进步的脚步就是不可阻挡的。这也是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所在。
最后来看看这本书的第四个关键词,动态。动态的思维意味着不拘泥与已有的选项,把选择和决策过程想象成按照固定公式在现有选项中进行选择,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这忽略了决策的最重要元素,即创造新的选项,以及去掉错误的选项。评价动态的决策,要能区分决策的能力与决策带来的效果,良好的决策力不一定能带来最大的收益,但却可以最高效的去除坏选项,同时创造出全新的选择。
动态的视角意味着,执行决策的方式,应该和执行决策的效率分开执行。一种执行方式是将决策的执行看成是理性迷因的传播,其依赖于接收者的批评能力实现自身的复制。另一种执行方式依赖于使接收人失去批评能力实现自身的复制。即便是高层具有了动态的决策力,但如果决策的执行依赖于后一种的愚民模式,那长久下来,就会使一个动态社会转化为一个静态社会。
静态社会和动态社会的区别,在于变化发生的速度,静态社会发生变化的时间尺度很大,超过了其成员能注意到的范围。静态社会倾向于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确实倾向于为社会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福祉。但一旦灾变发生,静态社会就会因为无法适应而消亡。静态社会最怕失败,是因为它们无法迅速创造知识的特性必定会把一些问题变成灾难,而动态社会则具有反脆弱的特征,能从失败中迅速改变。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历史上存活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动态社会。动态社会的发生不依赖于初生地的禀赋,因此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对不同社会的不同历史所作的“终极解释”是错的:到历史开始被记录下来的时候,它早已成为思想观念的历史,远胜于作为其他任何事物的历史。
但吊诡的是,驱动动态社会运转的人的创造力,却不会确保能带来动态社会。在本书的第16章,作者注意到,在智人进化上完成后的数千年,创造力的使用并不明显,那是什么导致了高创造力的个体被自然选择所偏爱了。答案是为了把他人脑中的迷因保持原样复制下去而进化出来的。迷因传播的核心是理解, 而不是重复。学习归纳是一个创造力的过程,会用了才算学会了迷因。
比如学生可能通过一堂课掌握了一个 迷因, 但无法重复教师的每一句话。这背后的原因是, 首先是由于迷因具有模糊性, 需要"隐性知识"来理解, 这包括对社会体制, 人性, 对错, 时空, 意图, 因果, 自由, 必要性的假设。我们并不是从书本和条文上得到这些隐性知识, 而是通过事先拥有相关的“隐性理论”来处理。人类不是单纯模仿, 而是试图,解释, 创造解释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之中。
在原始的部落中,最聪明的头脑面临着和现代的科学家类似的问题,两者都必须发现一个隐藏解释。对前者而言,该解释是其他人头脑中的一个思想观念;对后者而言,是一种规律或一条自然法则。两者谁都不能直接触及这个解释,但都能获取可用来检验解释的证据,对前者是谜米持有者被观察到的行为,对后者是与法则一致的物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