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学校是一座村庄延续的文脉
杨东平先生是那种外表平和理性,内心温热易感的学者。30年前,他陆续发表一些批评当时教育体制的文章,刊登在《百科知识》等非专业杂志上;现在,他主持的《中国教育蓝皮书》已经出到第10个年头。
他较早注意到国家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并积极倡导民间教育发展;他深入广大欠发达地区农村,和他的团队一起,用扎实的调查和详实的数据理性地分析问题;他积极奔走、呼吁各方关注农村教育、城市贫民教育和打工者子女教育;他还直接参与了民间教育发展的诸多具体活动,从研究到组织,都显示了他对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的关心和才能。
精彩视频,敬请期待。
搜狐教育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没有学校的村庄像没有孩子的家庭
搜狐教育: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的农村教育发生了很多变化。首先我们想请杨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农村教育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杨东平:中国的农村因为它的范围非常大,情况差别也非常大。从好的方面来看,很多地方在城镇化进程当中,它的办学条件,学校的教育质量都在得到改善;但是从问题的角度来看,也是在快速城镇化过程当中,尤其是过去持续多年的大规模的撤出农村的学校,造成农村学生上学远,上学贵这些新的问题。这个过程当中,有两个新的边缘化群体特别令人关注,一个就是进入城市的打工子弟,我们叫做流动儿童。另外一个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的留守儿童大量的集中在农村的寄宿制学校,还有边远的基层的小规模学校,这两类学校办学条件都是比较差的。去年年底的时候,国家发布了一个新的通知,就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改善农村基层学校办学条件,要满足基本需求,要有课桌椅要有食堂等等,我想这个问题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
搜狐教育:您刚才提到了农村大量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目前是很差的,也说到撤点并校的问题。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也意识到撤点并校带来一系列问题,一年多过去了,撤点并校的问题有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杨东平: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了一个文,强力的急刹车、禁止继续撤并农村学校,要求各个省市下一步农村学校调整的计划,必须报省和教育部批准以后才能实行。叫停了以后按照国务院文件的要求,确实必要恢复的、农民的意愿比较强烈的,还要恢复一批。从现在有些情况来看,的确有些地方恢复了一些撤销的村校,教学点。因为由于教学点,有的地方因为非常偏僻,所以如果把小型的教学点都撤销的话,就会造成这些农村孩子失学。最近中央电视台报道的一个黑龙江男孩左手冻僵了,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大的雪,他爸骑摩托车送他去上学要开好几个小时,结果小孩手都冻僵了,要截肢,后来抢救过来了。像去年这样的事情在媒体上报道得非常多。去年年初的时候有一个报道,在广西的一个库区的小学,一群小孩坐在竹筏上,每个四天来回非常危险,后来人民日报报道了这个消息以后,他们也是紧急恢复了教学点,所以恢复一批村小和教学点是必须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农村的村小教学点能不能真正的恢复下来关键是能不能提供有质量的教育?现在21世纪研究院关注的问题,是怎么来巩固和改善村小。大规模的强制性的撤并已经停止了,但是怎么样才能够真正提高教育质量,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搜狐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怎样恢复村小的教育做了一系列研究,现在的研究成果是什么?
杨东平:要提高村小的质量是一个非常细致和艰巨的过程。因为各个地方的情况各不相同,像我们现在有两个具体的实验。一个是在甘肃临洮县,他们那里一直在开展一个农村的复式教育推广。因为在山区的小型学校,不同年级的人在一个班级上课,复式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这个做法在过去这些年,在所有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被认为是一个落后的、需要淘汰的东西。所以就逐渐失传了,实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大多数国家还在推行复式教学,因为小规模学校只能采取复式教学。甘肃临洮复式教学的试点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效果非常好。经过这个教学以后,村小的教育质量明显的提高,在全县处于中上等的水平。
我们现在还有一个试验点,是在福建的闽西地区的一个连城县的培田村,培田村是一个千年古村落。是国家5A级的景区,这里从明清两代就有书院和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到现在最后一所小学面临关闭,所以当地村民强烈希望保留住这个小学,保护住他们这个村落的千年文脉。所以我们研究院也把这个点作为一个试验点,经过我们一年的恢复保护和改善,现在这个学生已经增加了,这个点也算正式保留下来了。我们在这个学校给这所学校补充了一些教师,不但教授音体美、还教授当地的拳术,学校教育的氛围逐渐形成,老师就逐渐的建立信心,所以连城县的培田村小学现在看来已经开始恢复生机了。
搜狐教育:从杨老师的描述中我们感觉到村小可能对一个农村来说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个上学的地方,它还暗含着一个村庄文脉的延续。
杨东平:对,尤其是在当今,因为大量的学校撤出,一座乡村存在一所学校,甚至存在一所幼儿园,它都成为一个文明的生长点。你这儿有老师,有外来的知识分子来交流,来访问。有孩子的歌声,这个村庄就觉得有希望。有人讲没有学校的村庄,就像没有孩子的家庭,非常荒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