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学校是一座村庄延续的文脉(2)
搜狐教育:您多年深入农村来进行调查研究,在这个过程当中,让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呢?
杨东平:我们关注的都是西部比较边远比较落后的农村。可能在大多数的东部和西部,农村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像我们也到浙江,江苏等现代化水平很高的城市,这些城市和农村的界限正在逐渐消失。但是像甘肃、四川这些地方,农村基本的办学条件还是严重的不足,这里面最突出的问题还是教师的问题。因为教学建筑这些东西,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容易改善的,只要有钱就可以改善。但是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非常严重。即便这些年有一些新过去的新下来的青年教师,也往往也待不住,因为条件比较艰苦。所以农村的教师问题是在今天为止还没有获得制度化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三十年来没有过改变,一直是全社会最低水平的、是这个社会上最弱势的一个形象,绝对不是有吸引力,有竞争力的一个行业。小规模学校教学点能不能真正保留住?跟教师的来源有关。
学校政策,教育投资都存在二元化
搜狐教育:我们注意到,1月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指出,在晋升小学高级职称的时候,村头教师比城市教师多花四年时间,比县城教师多花五年时间。这样看来不只是待遇问题,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农村教师仍然是站在比较弱势的地位,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杨东平:这是多年来形成的一套所谓二元结构的教师政策,我们的学校政策,教育投资,教师政策都是二元化的。城市一套标准,对农村一套标准。农村的待遇和标准远远低于城市。这就造成了更需要支持和帮助的农村教师,他们的地位、处境更为低下。比如说生师比,多少名学生配一名教师,本来地方偏远、学校规模小,教师的配备就应该比城市更多。但是多年来恰恰相反,城市配备得多,农村配备得少。我们的教育政策多年来就是城市中心主义的,所有的优惠都放在城市,所以这样子就会造成农村越来越薄弱。当然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在经济、金融领域都是这样的,这是一种歧视农村,抛弃农村的做法,这种做法必须改变,这个概念这些年也已经开始强化,很多地方现在都在制定城乡一体化的工资标准,教师配备的标准等等。有些地方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像山西,晋中市他们采取了一个反向的做法,就是向农村教师倾斜,职称评定,首先照顾农村教师。农村教师获评的比例要高于城市教师,而且他们为了促进城乡之间的教师流动,他们有一个激励性的政策,城市的教师必须到农村服务两年以上,才能够评教师职称。所以造成了他们城市老师争相排队争取先到农村去支教,这样子他可以早一点进入职称的序列。所以关键还是我们制定一个怎么样的政策,应该采取一种强基固本、反哺农村的政策,而不是我们讲的“抽血”政策,我把所有农村的好教师全部抽走,对农村采取一种歧视性的政策,要改变这些东西。这个变化正在出现。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背后
搜狐教育:不只是农村的公办教师,农村的代课教师这个群体依然还存在。您怎样看待这个现状?
杨东平:代课教师的问题,前些年曾经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因为当时这个群体总量比较大。那么经过这些年的逐渐的吸收消化,最近这些年,代课教师总量已经大幅度的减少了,但是在我们所在的贫困地区,还可以看到很多代课教师。而且在老的代课教师这个问题正在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又出现了很多新的代课教师。就是年轻的大学生,刚毕业的大学生又成了代课教师。这个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教育经费不足,这个问题虽然这些年有一些改善,但还缺乏一个整体性的制度。
搜狐教育:近两年央视举办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公益活动,您怎样来看待这样的公益活动?它对农村的教育生态会产生改变吗?
杨东平:我也参加了这个评选,颁奖典礼我也参加了,还代表农村教师发了一个言。央视做这样的节目,他的动机和意图是很明显的,就是传播一些正能量,为农村教师做一些正面的宣传和鼓励,尤其是褒奖他们的献身精神。但是我们回过头来也可以看到一些问题。近些年来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教师的评选或者奖励,大部分奖励的都是这种无私奉献,师德高尚的教师。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在这个背后,这些教师某种程度上他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也就是他们的艰苦,是由于我们制度性的缺失,多年来没有给他们解决,所以我们不能用一个问题掩盖另外一个问题。因为他们的奉献精神而掩盖我们教育制度上的缺失,对待农村教师的这种亏欠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面向未来不仅应该关注,所谓道德层面上关注教师,应该更多的发现我们称之为叫具有现代视野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具有创新意识的这种教师。在二十一世纪,怎么运用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来吸引和改善90后的、00后的青年,那就是用与时俱进来适应信息时代、网络时代,这种新的变化,来改善我们的教学。
搜狐教育:刚才您说到乡村教师,大部分扎根农村的教师都是无私奉献和师德高尚的老师,但是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师德败坏老师。比如近年来我们看到很多来自农村的恶性事件。您认为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防范农村的师德败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