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圈孙大伟:“小程序+教育”路上我遇到过的那些坑(3)
知乎| 2018年6月,知乎正式宣布将“知识市场”业务升级为“知乎大学”,知乎“超级会员”启动正式售卖,为大众消费者提供综合知识服务。目前,付费知识服务产品超15000个,整体的付费人次超600万人次,知乎链接到的知识生产者超5000人。
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 | 产品定位大而全,是音频赛道的玩家,用户量和DAU可观。
喜马拉雅经历会员付费+两届123知识狂欢节+思想跨年后,日活已达1000万;2016年123知识狂欢节的销售额就达到2009年淘宝双11的销售总额5088万,2017年知识狂欢节销售总额突破1.96亿,增长率高达300%。
得到| 代表着PGC,亮点在课程品控,2017年的数据显示,其用户突破了1300万,讲师近200位。共32个专栏更新,总音频时长达到2909小时。用户数在2018年5月突破了2000万。
小鹅通| 主要业务是帮助内容CP和垂直平台提供包含内容付费、用户管理、营销、社群活动、品牌传播等一整套流程的技术解决方案,主要服务大V。
千聊| 腾讯投资,讲师收益突破10亿流水、学员数累计已突破3亿、注册机构及讲师数超过120万等。
教育付费领域:
沪江网校、新东方、学而思| 是传统在线教育大佬,以课程质量和品牌含金量著称。
薄荷英语、混沌大学、三节课| 定位很明确:力求在短时间内提升某一领域的技能。
知识圈、小打卡、鲸打卡| 以打卡场景切入点,打造完整在线教育服务链条。
知识付费和教育付费因其所要交付的内容不同而着重点不同,知识付费的着重点将放在更有趣、快捷、精炼的碎片化内容,更看重内容的服务;而教育付费则是系统化的知识和技能,再加之放到了手机的碎片化使用场景下,更看重的是课程的后续服务。
“半成品”化——知识付费的通病
知识付费产品在包装上煞费苦心,实质上传递给用户的仅仅只是知识本身,提供的这类碎片化知识停留在快餐level,内容提供者只为你过滤掉得到干货的思考过程。这直接导致大部分的知识付费课程完课率低下,即绝大部分人买了不听,听了不练,听前没有知识体系构建,听的过程中没有知识存储,听后没有相应去实践和练习,是无法真正带给学员价值的。
知识付费品类,从生产到售后的流程仅有选题、包装和开课,缺乏完整的后端服务链条,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半成品”,只售卖了课程,剩下的知识吸收、消化和应用都只能靠用户自身,课程体验无法达到用户的预期,导致完课率和二次购买率极低。此外,热点式选题和快速生产流程,导致内容同质化和碎片化严重,逐渐变成了收割流量的行为。
服务付费——教育付费的本质
半成品和碎片化的知识付费产品太“轻”了,无法解决用户的学习需求。拥有完整的管理和服务体系的传统在线教育又太“重”了,无法满足用户学习体验。
上完一节线上课程-学员线上提交作业-老师线上点评作业。操作简单,并拥有完整服务体系,能提供除授课外的课程服务帮助用户完成学习的知识产品,具备了知识付费的轻便简单易操作,同时具备在线教育的高完课率和高复购率——这是知识圈选中服务付费场景的关键点。
服务付费的优势在于,产品从选题、包装、开课到服务、传播和复购都有完整的服务链条,一方面帮助市场重新建立认知和定位知识产品——用户不是为知识买单,而是为知识服务买单;另一方面,服务付费产品补充了知识付费产品的后端服务链条,通过服务和互动来帮助用户完成课程,提高用户的学习体验,实现用户的学习预期。
倡导“陪伴用户从知道到做到”的知识圈,要做服务付费的践行者,做帮助知识分享者实现知识付费后续服务的工具。
基于10亿用户的微信生态,可以极大地降低知识分享者和用户的使用门槛,帮助知识分享者最大化的打造服务付费产品。一方面,通过帮助知识分享者打造完整的产品服务链条来提升课程价值,提高完课率和二次购买率;另一方面,帮助知识分享者一站式解决的粉丝留存、产品复购和传播裂变等问题。
综上所述,知识付费更像是说书先生,是碎片化知识和信息的演绎者和传达者,更注重内容的服务,也更加的“轻”;而教育付费是为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系统化知识传递而生,更注重课后服务,更“重”,致力于让用户学到东西。
知识付费是互联网信息爆炸的必然产物,但教育付费更是不可或缺的、更加稳固的存在,知识圈将不断深耕于此,为用户切实带来价值。
简介:
孙大伟,知识圈创始人&CEO,知识付费领域连续创业者。10年互联网工具产品和运营经验。对社群管理、用户留存与付费行为有深度研究。曾任职华为工程师、产品经理,听云销售总监,高升控股华南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