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经济学当经济学:反思MBA管理经济学教学(2)
2019-03-23 11:10:05栏目:教学
要给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MBA上课,不要说经济学教授,就是对管理学教授来说,也是一项很难让人满意的工作。除了学员各不相同的工作经历和知识背景,以及上述种种尴尬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MBA的学员没有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那样足够的耐心。
关于教育,其实我在很大程度上相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彭斯的理论:教育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的是选拔人而不是培养人的功能。像我们的全日制本科生,经过多年的考试并且能够最后在激烈的高考中胜出,这代表着非常高的智商。而能够在本科的课堂里坐下来听四年课并且修满学分,这又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毅力――并不是每一堂课都那么引人入胜,但是他们挺过来了。
可是或许是多年的工作经历,让MBA失去了足够的耐心。他们不像大多数本科生那样习惯于倾听。这给不少教员带来很大的压力。毕竟,当80%的学员都开始用脚投票的时候,那种感觉并不好。
于是,在MBA的课堂上,开始出现各种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案例,还有教员充满激情的演讲。经济学家也加入这一行列。很多人不再像当年的英国绅士马歇尔那样,温文尔雅地阐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是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一切努力,吸引MBA学员的兴趣和注意。经济学家的课件里,也有了大量的案例,以及各种各样指导管理者如何决策的法则。
这样做,似乎能够解决不少问题。
但是,恰恰是这样,引来了更严重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经济学的教师开始考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人有意地迎合学员的口味:既然没有用,首先让他有趣。于是,刻意地模仿其他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成为管理经济学教学当中的重要特点。他们所采取的行动中,两个最为突出的,一是案例教学,二是试图告诉管理者如何根据经济学原理进行决策。可是这两招带来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大,还要多。
案例教学,在国内一直被视作MBA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主要的MBA课程教学中使用教学案例的最少数量曾作规定:其中管理经济学要求的最少案例是3个。后来又规定,案例教学的时间不少于课时总数的1/4。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的确,采用案例教学,是国际上,尤其是美国MBA课程教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哈佛大学商学院就是坚定的案例派。而且案例教学直观、生动、真实的特点,也很容易激起学员的思考和讨论,因而是非常好的教学手段。
但是,在教学过程当中,从实践层面看,很多时候案例教学并不见得起到了预想的效果。
首先,事实永远不能用事实来解释,只有理论才能解释事实。这是大经济学家马歇尔坚持的一个重要命题。当我们用事实来解释事实的时候,很容易就把相关当成了因果。比如,选取一个成功的企业,然后把它所采取的一些引人注目的措施作为它成功的原因。但如果缺乏严谨的理论分析,这样的结论通常并不具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我们不能确定,成功企业作过的事情,哪些是成功的原因,哪些是可以改进的因素。如果把MBA学员都培训到总是借助案例来回答问题,那只能说明他们和他们的很多管理学的教授一样,对问题缺乏普适的答案。既然只有针对个案才有效的答案,那也就意味着这样的答案不能直接迁移。换句话说,这样的答案,只对案例中的企业有效,而不一定对其他企业有效。因此,这种教学实际上是失败的教学。而这,恰恰是现在案例教学当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的倾向性问题。
有不少人认为,案例教学的特点是和现实联系紧密。其实,是否联系实际和是否采用案例教学并不一定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虽然案例来源于真实世界,但是要成为课堂上的案例,就不可避免地要经过人的提炼。真实世界里发生的事件,意味着具体,意味着综合,意味着多样性。而教员用它来说明问题的时候,会有选择地强调一些方面,而淡化甚至舍弃另一些方面。加上在案例的选择上,考虑到教学现场的气氛和效果,教员通常会选择那些知名度较高的少数企业,以及那些新奇、突出的事例,这实际上就参杂了非常严重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从而进一步影响结论的普适性。
不仅如此,而且在案例教学当中,还存在着案例的选择和分析结论都“标准化”的问题。也就是说,采用同样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同样的分析,得出同样的结论。这种千人一面的案例教学模式,跟案例教学所要求的批判性思考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但是,在今天的管理经济学的教科书和课堂上,都有大量的案例教学,并且在很多情况下都存在着上面所说的问题。实际上,管理经济学中大量采用管理类课程中那样的案例教学,是毫无优势的。经济学的力量,在于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简化,抽象出事物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和它们之间最为重要的关系,最终实现对真实世界的深刻解释。它所强调的是具有普遍性的理论解释。一味地迎合管理学课堂上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最终却丢弃了自己最本质的内容。
其实在国际上对MBA教育当中的案例教学,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在MBA教育盛行的北美,推崇案例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哈佛大学商学院和加拿大的毅伟商学院。和它们相反的,还有很多商学院强调的是理论的教学,是要“探索和传承普遍性的学问”。这当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沃顿、卡耐基-梅隆、芝加哥和斯坦福。
和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出现的,是经济学家开始试图指导管理者根据经济学原理进行决策,于是开始教授他们如何回归需求曲线,如何计算需求弹性,如何根据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来寻找最优的产量……
但是,这一切都是伪经济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46620-1.html
关于教育,其实我在很大程度上相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彭斯的理论:教育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的是选拔人而不是培养人的功能。像我们的全日制本科生,经过多年的考试并且能够最后在激烈的高考中胜出,这代表着非常高的智商。而能够在本科的课堂里坐下来听四年课并且修满学分,这又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毅力――并不是每一堂课都那么引人入胜,但是他们挺过来了。
可是或许是多年的工作经历,让MBA失去了足够的耐心。他们不像大多数本科生那样习惯于倾听。这给不少教员带来很大的压力。毕竟,当80%的学员都开始用脚投票的时候,那种感觉并不好。
于是,在MBA的课堂上,开始出现各种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案例,还有教员充满激情的演讲。经济学家也加入这一行列。很多人不再像当年的英国绅士马歇尔那样,温文尔雅地阐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是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一切努力,吸引MBA学员的兴趣和注意。经济学家的课件里,也有了大量的案例,以及各种各样指导管理者如何决策的法则。
这样做,似乎能够解决不少问题。
但是,恰恰是这样,引来了更严重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经济学的教师开始考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人有意地迎合学员的口味:既然没有用,首先让他有趣。于是,刻意地模仿其他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成为管理经济学教学当中的重要特点。他们所采取的行动中,两个最为突出的,一是案例教学,二是试图告诉管理者如何根据经济学原理进行决策。可是这两招带来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大,还要多。
案例教学,在国内一直被视作MBA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主要的MBA课程教学中使用教学案例的最少数量曾作规定:其中管理经济学要求的最少案例是3个。后来又规定,案例教学的时间不少于课时总数的1/4。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的确,采用案例教学,是国际上,尤其是美国MBA课程教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哈佛大学商学院就是坚定的案例派。而且案例教学直观、生动、真实的特点,也很容易激起学员的思考和讨论,因而是非常好的教学手段。
但是,在教学过程当中,从实践层面看,很多时候案例教学并不见得起到了预想的效果。
首先,事实永远不能用事实来解释,只有理论才能解释事实。这是大经济学家马歇尔坚持的一个重要命题。当我们用事实来解释事实的时候,很容易就把相关当成了因果。比如,选取一个成功的企业,然后把它所采取的一些引人注目的措施作为它成功的原因。但如果缺乏严谨的理论分析,这样的结论通常并不具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我们不能确定,成功企业作过的事情,哪些是成功的原因,哪些是可以改进的因素。如果把MBA学员都培训到总是借助案例来回答问题,那只能说明他们和他们的很多管理学的教授一样,对问题缺乏普适的答案。既然只有针对个案才有效的答案,那也就意味着这样的答案不能直接迁移。换句话说,这样的答案,只对案例中的企业有效,而不一定对其他企业有效。因此,这种教学实际上是失败的教学。而这,恰恰是现在案例教学当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的倾向性问题。
有不少人认为,案例教学的特点是和现实联系紧密。其实,是否联系实际和是否采用案例教学并不一定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虽然案例来源于真实世界,但是要成为课堂上的案例,就不可避免地要经过人的提炼。真实世界里发生的事件,意味着具体,意味着综合,意味着多样性。而教员用它来说明问题的时候,会有选择地强调一些方面,而淡化甚至舍弃另一些方面。加上在案例的选择上,考虑到教学现场的气氛和效果,教员通常会选择那些知名度较高的少数企业,以及那些新奇、突出的事例,这实际上就参杂了非常严重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从而进一步影响结论的普适性。
不仅如此,而且在案例教学当中,还存在着案例的选择和分析结论都“标准化”的问题。也就是说,采用同样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同样的分析,得出同样的结论。这种千人一面的案例教学模式,跟案例教学所要求的批判性思考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但是,在今天的管理经济学的教科书和课堂上,都有大量的案例教学,并且在很多情况下都存在着上面所说的问题。实际上,管理经济学中大量采用管理类课程中那样的案例教学,是毫无优势的。经济学的力量,在于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简化,抽象出事物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和它们之间最为重要的关系,最终实现对真实世界的深刻解释。它所强调的是具有普遍性的理论解释。一味地迎合管理学课堂上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最终却丢弃了自己最本质的内容。
其实在国际上对MBA教育当中的案例教学,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在MBA教育盛行的北美,推崇案例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哈佛大学商学院和加拿大的毅伟商学院。和它们相反的,还有很多商学院强调的是理论的教学,是要“探索和传承普遍性的学问”。这当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沃顿、卡耐基-梅隆、芝加哥和斯坦福。
和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出现的,是经济学家开始试图指导管理者根据经济学原理进行决策,于是开始教授他们如何回归需求曲线,如何计算需求弹性,如何根据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来寻找最优的产量……
但是,这一切都是伪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