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经济学当经济学:反思MBA管理经济学教学(3)
2019-03-23 11:10:05栏目:教学
需求和供给、需求量和供给量这样的概念只存在于经济学家的脑袋中,是经济学家用来分析现实世界的工具,或者说经济学家理解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并不是现实世界中可以观察得到的真实变量。所谓需求,是有购买能力的需要,是购买力和购买意愿的结合。有主观因素在里头。供给也一样。但是,几乎每一本管理经济学的教科书,都煞有介事地告诉学员如何用最小二乘法(OLS)来回归企业的需求曲线。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第一,在现实世界中,没有谁能够观察到需求量。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只是成交量。当然,如果我们能够确保需求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那么成交量的变化就几乎完全是供给变动的结果,因此成交量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会正好沿着需求曲线移动,因此理论上可以把需求曲线回归出来。但是,这也是在寻找市场需求曲线时比较有效。如果是要找企业的需求曲线,则企业的需求函数会直接受到其竞争对手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要把这些因素都隔离开,是非常困难的。至少用管理经济学中教授的那点初级的计量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第二,市场中的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需要的是不断地尝试和创新。而回归技术是根据过去的数据来推测未来的情况。把这样的知识教给管理者,并且煞有介事地介绍说这就是市场预测,总让人觉得有点不厚道。
同样,很多管理经济学的教科书上,还把MR=MC作为指导厂商产量决策的法则。跟经济学院教授的微观经济学课程一样,这些教科书会列出各种不同的产量水平所对应的平均收益和平均成本,要学员去计算总收益和总成本,以及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并且说明均衡产量应该是多少。可是,对20世纪经济学的发展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这样的概念,和需求、供给一样不可观测;经济学家并不会直接对这些变量进行度量,而只是从MR=MC这样的命题出发,推出可反驳的假说来,然后再进行验证。斯蒂格勒、弗里德曼、阿尔钦等人在半个世纪前就开始不厌其烦地对经济学家的这种工作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四、出路:把经济学当经济学
当然,批判并不是我们的目的。上面的论述也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排斥案例教学的方法,或者全盘否认经济学对于管理者决策的借鉴意义。事实上,管理经济学课程的教员也有必要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法作相应的调整,而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经济学院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本文所不能同意的,只是现在较为流行的管理经济学的教学思路和取向。
那么管理经济学教学的出路何在呢?本文开出的药方是,“把经济学当成经济学”。虽然热狗不是狗,但管理经济学无论如何还是经济学,而不是管理学。管理经济学(managerial economics),其本质是给管理者讲的经济学,而不是改造成管理学的经济学。
经济学和管理类的主要课程相比,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特点:其一是理论性较强,或者说抽象程度较高。或许有必要强调,“理论性”或者“抽象”,其本质在于对复杂的现实世界作出简化,把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和最重要的关系加以突出,以便于我们和现实世界相比简单得可怜的脑袋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这并不意味着脱离实际,而只是意味着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分析更为深入。其二是视角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与管理类的主要课程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两个特点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管理经济学一定是一门MBA学员不欢迎的课,也不见得会成为没用的课。恰恰相反,抓住这两个特点来组织教学,有可能取得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
MBA是职业培训,是培养职业经理而不是经济学家。任何层次的教育都有两类课程:抽象程度较高的基础理论课和更加接近操作层面的方法课。但像管理经济学这样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管理学者罗伯特·卡茨曾经把管理者的技能分为三类:技术性技能,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概念性技能。他的研究表明,对基层管理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技术性技能,其次是人际交往的技能,最不重要的是概念性机能;而随着管理者层次的上升,对概念性技能(Conceptual Skills)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高级管理者而言,概念性技能变得至为关键,其重要性上升到40%。而管理经济学,如果能够还其经济学的本来面目,那么在MBA的所有课程当中,对于概念性技能的强调,是最为突出的。
不仅如此,而且今天的管理者和企业家,实际上都非常有必要系统地了解关于市场、企业家和企业的知识。这恰恰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只是有必要强调,管理者在其实践当中,也会大量地产生相关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认识。管理经济学的教学当中应当注意的是,要充分地尊重并且利用好MBA的这个优势,但是不必过分地迁就或者迎合学员既有的思维模式,而是要引导学员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教授一门课程,最重要的,当然是让学员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思维方法。通常的情况是,一旦MBA学员能够很好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就会饶有兴趣地对自己原来所熟悉的事物和经验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概括地说,管理经济学,如果能够增进学员进行理论思维的概念性技能,并且真正改善学员对于现实经济系统,包括市场、企业家和企业的理解,那就可以认为是实现了教学的基本目标。
那么管理经济学究竟教些什么内容?做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不是本文的目的,但是我想有三个部分是不可或缺的。
第一,关于市场和价格的理论。坦率地说,对于MBA学员来说,理解两百多年前的《国富论》中“看不见的手”的核心思想,要比教会他们怎么样用最小二乘法去回归需求曲线要有意义得多,也有意思得多。如果考虑到MBA学员中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可能以后不会作管理者而是公务员,那么这类知识就更加重要,因为今天因为不理解市场的力量而引起的政策失误依然并不罕见。
第二,关于企业家的理论。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第一部分内容的补充。实际上没有企业家的市场理论是不完整的市场理论。此外,管理者通常也很想知道经济学家究竟是如何看待企业家的。我们应当满足他们的这个并不过分的要求。
第三,企业理论。这是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又是一个与管理者联系极其紧密的领域,同时也是非常有趣的领域。实际上,管理经济学的教学当中,就存在着用企业理论替代传统的教学内容的趋势。像国内翻译出版的两个《企业经济学》的教科书,和米尔格罗姆等人合著的《经济学、组织与管理》,就都表现出这样一种潜在的趋势。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46620-1.html
同样,很多管理经济学的教科书上,还把MR=MC作为指导厂商产量决策的法则。跟经济学院教授的微观经济学课程一样,这些教科书会列出各种不同的产量水平所对应的平均收益和平均成本,要学员去计算总收益和总成本,以及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并且说明均衡产量应该是多少。可是,对20世纪经济学的发展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这样的概念,和需求、供给一样不可观测;经济学家并不会直接对这些变量进行度量,而只是从MR=MC这样的命题出发,推出可反驳的假说来,然后再进行验证。斯蒂格勒、弗里德曼、阿尔钦等人在半个世纪前就开始不厌其烦地对经济学家的这种工作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四、出路:把经济学当经济学
当然,批判并不是我们的目的。上面的论述也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排斥案例教学的方法,或者全盘否认经济学对于管理者决策的借鉴意义。事实上,管理经济学课程的教员也有必要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法作相应的调整,而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经济学院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本文所不能同意的,只是现在较为流行的管理经济学的教学思路和取向。
那么管理经济学教学的出路何在呢?本文开出的药方是,“把经济学当成经济学”。虽然热狗不是狗,但管理经济学无论如何还是经济学,而不是管理学。管理经济学(managerial economics),其本质是给管理者讲的经济学,而不是改造成管理学的经济学。
经济学和管理类的主要课程相比,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特点:其一是理论性较强,或者说抽象程度较高。或许有必要强调,“理论性”或者“抽象”,其本质在于对复杂的现实世界作出简化,把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和最重要的关系加以突出,以便于我们和现实世界相比简单得可怜的脑袋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这并不意味着脱离实际,而只是意味着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分析更为深入。其二是视角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与管理类的主要课程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两个特点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管理经济学一定是一门MBA学员不欢迎的课,也不见得会成为没用的课。恰恰相反,抓住这两个特点来组织教学,有可能取得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
MBA是职业培训,是培养职业经理而不是经济学家。任何层次的教育都有两类课程:抽象程度较高的基础理论课和更加接近操作层面的方法课。但像管理经济学这样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管理学者罗伯特·卡茨曾经把管理者的技能分为三类:技术性技能,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概念性技能。他的研究表明,对基层管理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技术性技能,其次是人际交往的技能,最不重要的是概念性机能;而随着管理者层次的上升,对概念性技能(Conceptual Skills)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高级管理者而言,概念性技能变得至为关键,其重要性上升到40%。而管理经济学,如果能够还其经济学的本来面目,那么在MBA的所有课程当中,对于概念性技能的强调,是最为突出的。
不仅如此,而且今天的管理者和企业家,实际上都非常有必要系统地了解关于市场、企业家和企业的知识。这恰恰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只是有必要强调,管理者在其实践当中,也会大量地产生相关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认识。管理经济学的教学当中应当注意的是,要充分地尊重并且利用好MBA的这个优势,但是不必过分地迁就或者迎合学员既有的思维模式,而是要引导学员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教授一门课程,最重要的,当然是让学员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思维方法。通常的情况是,一旦MBA学员能够很好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就会饶有兴趣地对自己原来所熟悉的事物和经验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概括地说,管理经济学,如果能够增进学员进行理论思维的概念性技能,并且真正改善学员对于现实经济系统,包括市场、企业家和企业的理解,那就可以认为是实现了教学的基本目标。
那么管理经济学究竟教些什么内容?做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不是本文的目的,但是我想有三个部分是不可或缺的。
第一,关于市场和价格的理论。坦率地说,对于MBA学员来说,理解两百多年前的《国富论》中“看不见的手”的核心思想,要比教会他们怎么样用最小二乘法去回归需求曲线要有意义得多,也有意思得多。如果考虑到MBA学员中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可能以后不会作管理者而是公务员,那么这类知识就更加重要,因为今天因为不理解市场的力量而引起的政策失误依然并不罕见。
第二,关于企业家的理论。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第一部分内容的补充。实际上没有企业家的市场理论是不完整的市场理论。此外,管理者通常也很想知道经济学家究竟是如何看待企业家的。我们应当满足他们的这个并不过分的要求。
第三,企业理论。这是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又是一个与管理者联系极其紧密的领域,同时也是非常有趣的领域。实际上,管理经济学的教学当中,就存在着用企业理论替代传统的教学内容的趋势。像国内翻译出版的两个《企业经济学》的教科书,和米尔格罗姆等人合著的《经济学、组织与管理》,就都表现出这样一种潜在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