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痕迹管理成形式主义新变种
近几年,“痕迹管理”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其优势在于通过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有效还原干部对工作的落实情况,供日后查证。但部分基层干部反映,为避免在上级检查时被问责,“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已成为形式主义新变种,严重背离了痕迹管理的初衷。 “痕迹管理”怎么变成了形式主义新变种?2019年第3期《求是》刊发《2018,基层治理十大靶点(二)》之《不能让痕迹管理成形式主义新变种》,带您走进形式主义新变种。
搞一次“卫生清扫”需要9份档案:一是乡镇党委政府关于环境大整治的红头文件;二是村两委的工作方案;三是村民代表会议记录;四是思想动员会议记录;五是贫困户环境卫生名单;六是实施分工细则;七是扫大街的几张照片;八是片区考评表;九是贫困户入户考评表。“材料环环相扣、图文并茂、相互印证,怎么看怎么像法院的卷宗。”经常打印资料,把乡镇政府附近的几家打印店“扶富”了。
以“痕”论政绩,假痕、虚痕流行。上级要求基层干部每天上午9点通过微信群的“发送位置”功能报告位置,证明自己坚守在村里。“材料准备得齐不齐、好不好、美不美”,直接决定考评分数。有人不堪重负,干脆无中生有,连夜加班加点补材料、“造痕迹”。
防范变异,不能要求事事留痕、处处留痕。“痕迹主义”过多过滥,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已成为形式主义新变种,亟待整治。上级要改变对基层的考核方式,率先垂范“留实痕”,少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多些担当作为,多些实地调查研究,多倾听基层干群声音,多为基层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困难。
详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