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访南疆 行走昆仑强“四力”(4)
来自甘肃文县的刘九福,汶川大地震后家里遭了灾,受到不小的损失,不服输的他决定来新疆闯闯,之前他已辗转北疆打工多年。因缘际会,看到了兵团职工招录的消息。他决定先来考察一番一牧场再做决定,他跟我们说,“我一来就是先看树长的咋样,结果看到的是路边一排整齐的杨树,就立在那儿,我心想这树能长这么好,种庄稼应该没问题,就一家人户口直接就转过来了。”
兵团给夫妻俩分了60亩地,今年又乘着兵团深化改革的机会,承包了蔬菜大棚。从刘九福的身上,我们看到一点,就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土地的眷恋。
记得以前在网上看过一个段子说:只要给中国人一块地,就能生存下去。想一想不无道理,世界上还有哪个民族能比中华民族更热爱土地,更善于打理土地呢?
看看沙土地情况
记得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说过,“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这句话从刘九福身上得到了验证,这个善于思考的甘肃农民,拉了8户人家组了个合作社,最近心里始终琢磨怎么带着大家致富。在把目光投向甘肃文县特产经济作物大红袍花椒后,他得到了答案。采访中,他告诉我们,他现在忙着花椒种植,第一阶段引进了500株幼苗,试验种植已经成功了,接下来是第二阶段的扩大种植,引进了2000株幼苗,最终目的是给一牧场甚至兵团搞出一条花椒产业链,这个产业目前新疆还没人做。
刘九福夫妻在田地劳动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劈波斩棘的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像刘九福一样的普通老百姓,虽不曾有显赫之权、尊崇之位,但是反而正是他们,浇筑了这个民族最扎实的地基,锤炼了这个国家最强的脊梁,朴实之中显风华,历史将永远镌刻下他们的功绩。
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此言乃是大道。
昆仑山上民族团结的一面旗帜
“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这点成为我们此次采访前规划的重点任务。采访途中,我们也一直在想到底从哪个角度去解读这个问题。直到我们得知了图妮萨罕和陈志文的故事,一个获得2017年全国“最美家庭”荣誉表彰的家庭。
这个故事,能让我们从家庭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解析民族团结背后的密码,而在家庭的背后则是“小家系大家”这样一层逻辑。
陈志文介绍情况
陈志文一家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他们先后多次获得兵、师和自治区各级颁发的“民族团结先进”表彰,除了一牧场建场以来就有的民族团结传统的影响,更大的原因在于自己家庭的培养。图妮萨罕是一牧场的第一个大学生,从小受到国语教育的培养,现在则是一名优秀的少数民族女干部。陈志文呢?则是一位重庆汉子,作为兵团引进的大学生,扎根南疆20多年。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父母的悉心教育培养和良好家风的传承。平等、包容、尊重、诚实、团结、友爱……脑海里飘过很多词语,但这些无一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厚重的积淀,而这些陈志文想着要让他们的女儿陈欣怡传承下去。
这次采访有一遗憾,就是因为工作原因,图妮调到了新成立的昆玉市工作,没能一起采访到。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小家系大家,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能像图妮萨罕和陈志文家庭那样,把民族团结作为家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下去,就一定能凝聚起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和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我想,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民族团结一家亲,是一个新的思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路。
与陈志文合影留念
文化高地
作家贾平凹在著作《定西笔记》里提到:“在我的认识里,中国是有三块地方很值得行走的,一是山西的运城和临汾一带,二是陕西的韩城合阳朝邑一带,再就是甘肃陇右了。这三块地方历史悠久,文化纯厚,都是国家的大德之域,其德刚健而文明,却同样的命运是它们都长期以来被国人忽略甚至遗忘。”这是贾平凹先生对西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一次很高的评价,事实上也是所言非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