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访南疆 行走昆仑强“四力”(5)
而经过此次大采访,我们认为,应该再加一块地方,即新疆。无论是过去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形成的西域文化,亦或是在中国古典文化大放异彩的边塞诗,再者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红色传统和屯垦戍边文化,等等,都共同让西北成了一块文化高地。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些答案我们可以从一牧场身上看到。
巍峨的昆仑山
在十四师,在一牧场,文化是伴随我们全程采访一个很深的印记。在十四师,有笔耕不辍坚持文学创作的杨方中同志,在他的牵头下,第十四师昆玉市文学丛书《记住乡愁》《昆玉情》已经刊印,他组织的和田笔会已经召开多届,正在考虑落户一牧场,昆仑山下笔会纵论,想想便是独有一番风味。甚至连昆玉市这个2016年成立的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名字也是源自经典启蒙著作《千字文》里的一句“金生丽水,玉出昆冈”,暗和和田产美玉之意,境界之美妙令人陶醉。
《记住乡愁》《昆玉情》
在一牧场,我们先后观看了两场精彩的演出,有策勒县文工团和一牧场共同组织的“赞颂辉煌成就、兵地同心共筑”文艺汇演,有五连组织的麦西来甫舞广场舞。可惜的是因为农忙原因,未曾看到一牧场威风锣鼓队和秧歌队表演,以及因为时间原因错过了6月2号召开的旅游文化节。但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牧场兵地文化交流、传统和现代文化交流,正在交汇融聚。
兵地文艺汇演
除此之外,我们想重点提下这儿的红色传统和屯垦戍边文化。
2014年4月29日下午,习近平参观了新疆军区某红军师师史馆。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展示了这支创建于陕甘边根据地的英雄部队的战斗历程。习近平叮嘱部队领导,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十四师、在一牧场都留下了身影。在参观场史馆时,我们翻看旧照片,解放和田的解放军战士,扛着钢枪手握牧鞭的放羊战士,连队火热的大生产场景,军民鱼水情深如一家人的感人画面……一张张旧照片仿佛在诉说着历史,扑面而来,让人肃然起敬。而这一切,正在传承。听十四师的同志介绍,《沙海老兵》在央视播出之后,反响很大,他们正在筹备的新电影《进军和田》即将在乌鲁木齐组织首映式。除了这些,一牧场组织的红歌大赛、军营歌曲比赛等红色文化节目更是一个接着一个。
当时我们在想,在唐时达到顶峰的边塞诗,以昂扬奋发的格调,将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建功立业的抱负、将士思乡的主题无一不表达的淋漓尽致,传唱千古,讴歌了那个时代。我们今天来到这儿的记者,是不是也能够拿起笔墨,书写70年来兵团翻天覆地的变化,书写官兵为祖国戍边的精忠报国之心,书写兵团职工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拼搏努力,做一回当代的“边塞书生”。
战士放牧
胜读十年书
一次昆仑行,一生昆仑情。这次大采访虽然时间较短,但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写几篇报道,更多的收获则是对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深情、对这些朴实人民的感恩。总而言之,这次采访学习可谓是仰取俯拾,左右采获。
带着深情去触摸这片神奇的土地,必将会发掘精神的富矿,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家园,凝聚起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在牧场,看到了满眼荒凉的戈壁、黄沙漫漫的沙漠、雄伟壮丽的昆仑山、草色渐青的牧场、成群结队的羊群……这一切都让我们觉得“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新疆不知新疆之美”。翻阅牧场的老照片,看过牧场新场部,两相对比,便知道什么叫日新月异,繁荣昌盛。跟牧场的新老职工聊了聊,从他们的嘴里所提及的一言一语,仿佛让我们听到了70年来共和国走过的风风雨雨,翻过的崇山峻岭,越过的大江大河。70年岁月,吾国今非昔比,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国家啊!
带着感情去接触这里的群众,必将多一分理解,更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牧场,见到了热情的维吾尔族大叔大妈、移居兵团的甘肃老乡、朴实微笑的牧民、干练的兵团职工干部、长期蹲点扶贫的党员干部……采访期间,除了两次必要的座谈会,我们更多的是希望直接到田间地头去聊聊日常劳作,上门入户去拉拉家常,一线采访获得一线素材,得到一线感受,这一切都让我们感慨“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只要我们继续持之以恒的奋斗,好日子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