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生活很难,请看一看阿Q的人生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文倩朗读音频
◆◆◆
鲁迅先生给你印象最深的文章,是哪一篇?
写少年生活的《故乡》?
写麻木看客的《药》?
唯一一部爱情小说《伤逝》?
还是我们中学时代背诵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莫言曾说,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传》。
这是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中篇讽刺小说,旨在揭露旧社会黑暗、腐败的社会特征,批判生活在那个社会的人们愚昧、麻木、懦弱的国民劣根性。
借助文字,鲁迅先生想唤醒洞窟中的民众,指引他们看见真与善的方向。
在此,鲁迅通过敏锐的观察、深刻的思考,用漫画式的笔触,刻画出阿Q这一人物形象,赋予他可笑荒谬的特点,也是这部小说的重点——精神胜利法。
时代发展,社会向前,当我们重温这部小说,也许会发现,鲁迅创作这部小说的意旨虽然过时,却仍然有些内容,让人回味,感到熟悉。
因为,人性的弱点实难根除。
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位阿Q。
阿Q:旧社会中一无所有的矮穷矬
白山黑水乌篷船,未庄是鲁迅笔下的一个江南乡村。阿Q是生活在未庄的一名流浪汉。
他没有姓,没有名,没有来路和去处,他没有家,没有妻子儿女,没有亲戚朋友,他也没有固定工作和住所。
总之,阿Q是个一无所有的人。
他平日住在未庄的土谷祠,以求片瓦遮身。没有工作,他靠出卖体力,给人家做短工,割麦、舂米、撑船,有时也在雇主家住上几天,活一干完就走人,聊以度日。
在未庄人心中,阿Q完全没有存在感,只有农忙时节,才会想起这么一个人;一空闲,他又被忘在脑后。
上学时候,从语文课本上读这篇小说,懵懵懂懂,对鲁迅先生在文章小处的高超无从感知。如今再读,才领略到细节的微妙。
譬如取名,就很有意思。
序言中,鲁迅交代,阿Q活着时,人们叫他阿Quei。
我曾经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活着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贵,是武断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福,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