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会不生气,再学会气死人(2)
生气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冷静下来才能淡定应对糟心事。
有一种聪明,叫冷处理
看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有人在机缘巧合下,得到了一把弥足珍贵的紫砂壶。
他欣喜若狂,整日不离手地把玩。为了防止被盗,就连睡觉也要放在床头。
一次,他在睡梦中,失手将紫砂壶壶盖打翻到地上。
惊醒之后,他既生气又心疼,心想:“壶盖都碎了,留着壶身有什么用!”
于是,他一怒之下抓起茶壶扔到窗外,转过身又接着睡去。
等到第二天起床,才发现壶盖掉在棉鞋上,一点都没碎。
他气得跳脚,恨自己不该扔掉壶身,但再怎么后悔也无济于事,索性抬起脚把壶盖踩得粉碎。
哪知一出门,就看见昨晚扔出窗外的茶壶,完好无损地挂在树枝上……
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情绪激动时做出的决定,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遇事冷静,既是最稳妥的处理方式,也是给自己一个回旋的余地。
怒气消散了,才能好好说话,理智地处理问题。
任他气急败坏,我自悠然如故
我们的情绪,好比一块未定形的橡皮泥。
学习、工作、生活、都可能成为改变这块橡皮泥的外力。
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作家哈理斯陪朋友在报摊上买报纸。
买完后,朋友礼貌地向摊贩说了声“谢谢”,但摊贩冷脸相对,一言不发。
哈理斯见状,有些生气:“这家伙态度很差,不是吗?”
朋友不以为意:“他每天晚上都这样。”
哈理觉得奇怪,又问:“那你为什么对他那么客气?”
朋友回道:“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呢?”
是啊,为什么要让别人左右你的情绪呢?
生活里,很多人都会这样:
生气吵架的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事后才发现,其实自己完全没必要这么生气。
一个懂得控制情绪的人,是不会轻易受到对方情绪影响的。
先学会不生气,再学会气死人
陈丹青说过一句话:
“我几乎从来不生气,因为我认为没必要,有问题就去解决,不要让别人的错误影响自己。
但我不生气,不代表我没脾气。如果你非要触摸我的底线,我可以告诉你,我并非良善。”
每次和别人起争执时,先让大脑冷却下来,等有余力了,再处理和还击。
“童话大王”郑渊洁,早年间参加过一次作家笔会。
当时,某位苏联作家写的一部散文集正畅销,闲聊间有人问他是否读过,郑渊洁并没看过,于是就照实说了。
没想到对方大惊,站起来大声说:“你连他的书都没看过,那你怎么写作!”
面对这样的羞辱,郑渊洁却很淡定。
等笔会开始,轮到他发言时,他说自己最近在看库斯卡娅的书,特别受启发,问大家有没有看过。
看到在座的各位纷纷点头,他这才缓缓开口:“这人是我瞎编的……”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依据对方讲话的套路回应他们,言辞中没有任何的愤怒之情,却依然能让对方哑口无言。
而这样的回应,远比直接回击和指责要高雅得多。
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如果有人冒犯,就拿出实力让他知道你的“不好惹”,其他时候,学会不生气,不动怒。
在纷扰中学会宠辱不惊,在冗杂中学会修身养性。
遇恼不恼、遇怨不怨、遇愁不愁,以平和抵御怒气,,以理性操控情感,以不生气的智慧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之事。
如此,余生方能在世事纷扰中,找到一片清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