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然永远做一个游牧,做一个弃儿,在这个世界上不停地走”(7)
07
提问:这个小说的结构上,你每次都会先引出一个小故事,然后再写出正文,在《夜晚的潜水艇》是从博尔赫斯开始谈,最后相当于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把这个小说写得很清楚。但是在《<红楼梦>弥撒》,最开始你讲到的是万历皇帝得到一个照世杯,在这里窥探到曹雪芹,我以为这个小说是古典小说,但后面写到公元四八七几年,变成一个科幻小说,以及到最后我以为会跟前面有一个完美的照应,但是最后没了,所以我有一点疑问,它和你之前的都不太一样,包括像你自己说的,它可能蕴含一些武侠的感觉,所以这篇小说创作结构里,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陈春成:我好像一个结构用过之后不想再用第二次,就像《酿酒师》是一个O型的结构,就是一个回旋。但是《夜晚的潜水艇》是一个X型的结构,我不会特别纠这个结构。《<红楼梦>弥撒》这篇,开头那个万历帝实际上就是底下的一个楔子。《红楼梦》在这里设定它是一个宇宙的意义,万历皇帝的照世杯,实际上是在一个笔记小说里面看到的一个道具,看这杯子后你可以知道过去、未来、如今的种种事情,而且是在同一个瞬间,相当于是拉普拉斯妖,你知道宇宙中所有变量,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存在在这里。因为《<红楼梦>弥撒》的设定,宇宙的意义就是《红楼梦》。你说的科幻的元素,包括到未来,我没有去设定它,因为关于科幻来分类挺狭隘的,因为科幻是基于科学基础,我这边是基于玄想的基础。开头挺故弄玄虚的,万历皇帝看到宇宙的意义是《红楼梦》,因为万历是一个很神奇的皇帝,他好像也没有什么公开的爱好,也不好女色,有点好,但不是那种特别的好,他也不是特别执迷于炼丹,他就是特别宅,也不上朝,所有人不知道他在干嘛。莫名其妙的一个神秘的原因,让明朝拐点拐下去了。所以他知道我们的宇宙意义是《红楼梦》,知道自己身处其中有什么样的使命,所以在他默默的努力下,把明朝给引向灭亡了。其实就是为了曹雪芹祖先的入关,把《红楼梦》给写出来。这个有点向博尔赫斯致敬的地方,他是一个挺宿命论的人,他写到在古希腊经常有一种思想,就是宇宙循环学,他们观察天文,觉得天体的运行是一个周期,我们现在量子理论觉得所有人,一些粒子都是漫无目的的扩散或者聚拢,就是一团混乱,但他们认为宇宙是一个秩序的,比如我们现在这里说话,再过一个宇宙周期之后,我们还会出现在这里,所有粒子的变量是预先定好的,这是挺神秘的宿命论。我有时候很着迷宿命论,我不是相信它,我觉得它有一种审美价值,它像小说里面说的很冷艳的一种感觉,你没办法改变它,否定它也是包含在宿命之中的事情。提问:我最早看到第一篇是《音乐家》,我很好奇您当时是怎么构思、创作这部小说的?因为这部小说和其他的作品风格差异还是有一点大的,它基于特别现实的历史的环境和背景。
陈春成:我好像很多小说构思不是一下来的,我比较反对那种小说是一个点子开始的,因为有些科幻小说或本格推理小说,会由一个诡计或由一个点子展开的,这样很容易看出它动手脚的地方。我喜欢让它慢慢地在脑子里生长。《音乐家》这篇写得挺累,因为它挺费脑子的,可能费一点智商,我有一点撑不住。而且我的习惯,之前驾驭那些短篇,我可以想清楚再写。《音乐家》想到后面有写记不住,有点像下盲棋,我的脑容量已经不够了,因为每一章的起落都是设计过的,包括它的节奏,包括他身份的包袱什么时候揭开,最后都是达到我满意的效果。但是你说从哪里开始吗?可能是在我构思中一点一点加进去,包括通感,包括审查和自我审查,包括自由和追捕。如果说从哪里开始?可能是一些画面感,刚开始在一个公寓看到很多窗,你想知道哪个里面在吹违禁的曲子,这个画面当时很着迷。后来想这个画面,应该是我挺喜欢的一部电影《浪人》,是罗伯特·德尼罗的那部,我很喜欢那个开头的氛围。还有我当时看了一些格里姆肖的画,我就挺喜欢这个画面,慢慢从它生出来的。关于古典音乐,为什么要以这个来写?跟看苏联的一些东西有关吧,肖斯塔科维奇肯定是逃不开的。其实我们写的时候,都有一个自我,盯着另一个自我,有没有做不合规矩的事情,而另一个自我想要做自我。就是自我审查的意识跟创作的自我,两个人相互追逐,又相互逃逸的故事。我经常想的时候处于迷糊的状态,我说不清楚最初是怎么开始。包括我最近脑子里想一些故事,有好几个同时在想,但我不知道哪个最后能成型,可能有的慢慢消失了,我经常就这样子,所以不能很清晰解答到底从哪个点开始出发的这个故事,但确实查了一些关于历史的资料,虽然这个开头写的是我想象中的列宁格勒,但我觉得还是要贴近一点,所以当时查论文,去知网下论文都花了一百多块钱,花了挺久的,慢慢地看。有好多东西我不一定要写进去,但是我不知道的时候写,心里会发慌,会有点没有底。是这样一个过程。提问:陈老师您好,您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个桥段,我发现您好像很偏爱于使用消失的、永恒的感觉,比如在《夜晚的潜水艇》中,主人公的想象力还有他的潜水艇,最后并不能说普遍意义的消失,它虽然接触不到,但它依然存在。还有《酿酒师》里面的酒坛和酿酒的师傅,它虽然存在,但其实我们已经接触不到,反而形成一种永恒,我想请您稍微谈一谈这个。陈春成:就是说它的消失跟永恒的界定,或者说相互促成的东西。在《夜晚的潜水艇》里面实际上是一个隔开,不是消失了,跟现实隔绝开的东西,它原来是交通的东西。《酿酒师》我是想写五种酒,我是受苏轼的一个小赋,《中山松醪赋》的启发。我觉得酿酒过程挺有趣,包括结尾充满仙气的苏轼式的结尾,飘然而去的那种结尾。我这里面讨论的是几种小说的样式,第一种是材料珍贵的酒,就是有一些以题材取胜的小说。还有一种很精确的小说,很精确酿成的酒,有点像冰山理论的那些小说。后面还有一些小说,让中国的神气说,神韵说。但是说消失,我没有看出它们之间一个特别大的联系。你说永恒,这个问题也挺大的。你的问题是说就永恒和消失,谈一谈这个关联,消失反而成为一种永恒是吗?你总结得挺好的,我好像也没有什么补充的。
潜入奇想宇宙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43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