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5岁了,无路可走!(2)
这类人最焦虑,他们做着最基础的工作,年轻时还为每天上班能摸鱼而沾沾自喜,安逸舒适,像温水里的的青蛙舒服而不自知早已危机四伏。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焦虑也就越来越多。
他们自知没什么技能,不敢跳槽,也没有勇气改变和离开改变。每天很焦虑,但也不去努力学习增加新技能。上一天班,混一天日子,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除了年龄,这类人比新入职的员工没有任何优势(不是)可言。
如果公司裁员,这类人是被淘汰的第一批人。
这类人最清醒,他们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一入职场就开始做职业规划,不断学习,拥抱变化。他们当然知道每天刷剧打游戏看手机就很快乐,但也知这种即时满足如泡沫易碎。
他们奉行延迟满足,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持续学习,保持克制,鲜有焦虑和迷茫。
年龄于他们而言,是阅历丰富的加分项。
逐步完成从技术岗到管理岗的转型。
以上其实不只是35岁+职场人的缩影,更是整个职场人的缩影,你是哪种人呢?
职场普遍要求 35 岁以下的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想不被淘汰,除了焦虑,也不是别无选择。
从职场上两类人我们可以看出,年龄之所以成为一个“门槛”,主要还是因为个人发展性不足,高不成低不就。
道理都懂,可是该怎么努力呢?
这里师兄给大家几个小建议:
1、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走得长远的人,从来都会计划长远的人。
很多人毕业不知道做什么,工作换了几份,永远都是从小白开始。年轻是资本,但年轻也很短暂,毕业最黄金的几年在迷茫中度过。最后失去了年轻的资本,也没有习得年龄该有的经验。
做职业规划不是件简单的事,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你可以和比你年长的人或者学长学姐聊聊(PS.迷茫找师兄也可以哦),他们比你走过更多的路,也许会给你一些帮助。
2、别贪图安逸
有些人觉得,人奋斗努力的一生不过就是为了安逸,如果安逸能即得,那何必努力?
清醒点啊,你年轻时的安逸,是安逸吗?那是玫瑰花里的刺——危险。(如果家里有矿,当我没说)
你年轻时要做的是,该考证考证,该挑战挑战,该看书看书。你不学点一技之长,哪能走遍天下都不怕?
3、忌浅尝辄止
哲学家翁贝托·埃科说过:博学的乐趣是专门为失败者准备的。
你会PS修图,会文案创作,会Pr剪视频,看似是个“能力突出”的好员工,实则这些技能不过是“纸老虎”,新人简单学几天就可上手掌握。
如果什么都做,你将会一事无成。你要做的就是聚焦一个东西,让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专家。
4、学习!学习!
前几天这张图在朋友圈被广泛传播:人在北京,今天你奋斗了吗?
白天上班,晚上备考,人到中年准备考研清华。
中年人很难,但难也要学会和生活对抗,而对抗的唯一武器就是学习!
5、要有应对风险的能力
整个社会都在鼓励你消费,但清南师兄想劝你存钱。当然,这个钱不是不让你消费,是让你理智消费。
人还是得手里有粮,这样风险来了,心里才会不慌。
6、要对生活保持热情和欲望
有的时候不用别人说,30岁的人自己都能明显感觉到疲惫。对生活没什么热情,也丧失了欲望。
用本山大叔的一句话:你得支棱起来。
去热爱生活,去做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好奇、生命力顽强的人。这样的你才会更全心投入工作,才会更不畏惧年龄,才能更好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所有风险。
清南师兄一直认为:所有问题解决的根源,都在自己这里。
35岁前的每一年,都为35岁定下了基调,前半程的积累不会突然清零。
与其在35岁担心自己的职场生涯,不如在25岁就把握住努力的方向。
有焦虑是好事,不焦虑的人,都是甘于平庸的人。
真正优秀的人,一定都是带着适度焦虑的。把焦虑化作奋进的动力,让自己拥有强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让你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吃得上饭”。
清南师兄很喜欢的一句话,虽然听起来残酷,但话糙理不糙:
“现在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但绝对是你自找的”。
可能会有人说,我照你说的做了,最后不大概率还是会像开头新闻中的陈敏一样,48岁,有能力,但找不到工作。
如果看过整篇文章的人会知道,48岁的陈敏失业了,但未失业前能力够强的她打拼多年是公司管理层,在深圳有房子。后来找到工作,被公司认可,只是因为个人原因辞职。最后她放弃了找工作,但在人生另一条跑道上重新起跳。
所以,永远不要去质疑努力的意义。
希望每一个你都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努力。
无论年龄几何,都永远拥有向前一步的勇气和兜底的底气。
想知道:
你会焦虑自己35岁失业吗?
评论里来讨论下你的想法吧~~
本文系清南师兄原创发布,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回复日期:如20201226,可查阅最近200天文章